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动态
成语中的化学-百炼成钢
  发布日期: 2018-01-17     

1、百炼成钢

和成语百炼成钢含义相同的有:久炼成钢,指铁经过多次锻炼就能炼成钢。比喻人须经过长期的、反复多次斗争生活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百折不挠的英才。我国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年)在论衡一书的率性篇中,就曾以铁的反复锻炼比喻人性格、毅力的锻炼。百炼一词作为冶金的工艺名称最早出现与公元二世纪的东汉末年,见汉· 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刚同钢)


公元前600年中国巳掌握了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以上焙烧,利用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的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后来经过不断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来,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10次、30次、50次增至近100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曹操建安年间(196-200年)发出内诫令命有司造百炼利器。东吴国君孙权(182-252年)有宝刀就名百炼晋书记载名叫大夏龙雀百炼钢刀名冠神都威服九臣的利器。晋·刘琨重赠卢堪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人以百炼之钢比喻久经锻炼、坚强不屈的优秀人物。

明代著名学者宋应星(1587-?)在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历代公认的质地优良的钢。


用高炉炼铁,我国要比西欧早1000多年。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说得是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这就是"百炼成钢"。用现代化学的观点看,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它的主要反应原理,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用还原剂(主要是一氧化碳)从铁矿石里把铁还原出来;从高炉冶炼出来的生铁,其中含有较多的碳和熔有相当多的硅、锰、硫、磷等杂质。炼钢就是将熔融的生铁倒入炼钢炉内,鼓进热空气或吹入氧气。当炉内温度达到1800℃时,生铁中大部分碳在高温下遇到氧气就燃烧起来变成二氧化碳跑掉了,铁中所含的部分硅、磷、硫等元素也跟着发生了反应生成气体或炉渣。这样降低了生铁里的含碳量,调整硅、锰元素含量到规定范围之内,并除去大部分硫、磷等有害杂质后,铁就变成了钢。此外,炼钢时生成的炉渣也可以用来做钢渣水泥,含磷量较高的炉渣还可以加工成磷肥。


在我国西安半坡秦墓出土的铁凿;在江苏出土的新莽残剑(公元5-9年);徐州出土的建初二年(公元77年)的五十炼钢剑;山东临沂苍山出土的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卅炼钢剑,经金相分析都是用炒钢做原料,经锻打而成的百炼钢制成。现代金相组织研究表明,五十炼钢剑的高、低碳层共达5060层。

语源:汉代应劭《汉官仪》:"今取坚钢百炼而不耗",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句。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