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发布日期: 2020-11-28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这反映出当时

  A.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                B.贝主要用作随葬品

  C.贝已成为财富的象征                D.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2.《诗经·大雅·崧高》中周王封赏有功于王室的卿士申伯出镇地方,有“王命邵伯(执政大臣),定(选定)申伯之宅……王命邵伯,彻(划定)申伯土田……王命邵伯,彻申伯土疆”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有功的卿士即能受封出镇地方        B.封赏过程遵循一定的制度规格

  C.执政大臣地位要高于地方诸侯        D.周王直接管理诸侯的田宅土地

  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乡举里选无从推行。曹魏时期政府规定,各州郡分别公推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任大中正,作为品评官,但是所品评人物是否任用则由吏部斟酌。据此可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旨在

  A.否定乡举里选的惯例                B.维护世家大族专权的局面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拓宽下层社会人仕的途径

  4.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稿,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

  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                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

  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                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

  5.明代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记载,乡镇一级的集市每月有二、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六个集日,府城则每日一集。这反映出当时

  A.市场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            B.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C.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6.下表是1865年—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企业数单位:家;资本单位:两)。

  行业   状况

  企业数

  创业资本总数

  企业的地区分布

  船舶修造

  16

  10000

  上海12、广东2、天津和汉口各1

  缫丝

  97

  3723990

  上海8、广东88、烟台1

  面粉

  3

  40000

  上海、天津、北京各1

  火柴

  11

  415200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造纸

  2

  237500

  上海、广东各1

  榨油

  2

  20000

  汕头2

  印刷

  8

  20000

  上海6;广东、杭州各1

  合计

  139

  4546690

  上海6;广东、杭州各1

  对该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A.上海成为新式企业聚集地突出体现了其受西方影响较大

  B.广东缫丝厂最集中主要是因为该省遭受经济侵略最严重

  C.新式企业集中在轻工业是由于其都来自于传统工场转化

  D.火柴厂所用创业资本最多是因为其所需进口设备最昂贵

  7.张謇在大生纱厂《厂约》中规定:“(员工)功大者,月薪四元之人,可得上等;功小者,月薪四十元之人,只给中等;若上班而乘除功过,仅宜得下等花红。当公同察议(薪金)去留,公过多者不给,私过轻者罚薪。”这一规定突出体现了该厂

  A.沿袭旧式企业等级制管理模式        B.注重引入近代公司的运营理念

  C.努力节省支出追求利润最大化        D.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经营优势

  8.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此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实业为宗旨,而以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这表明蒋介石主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A.以发展工矿交通行业为突破口        B.把自由竞争作为主要指导思想

  C.以革除苛捐杂税等为根本目的        D.将禁止乱发纸币作为重要内容

  9.右侧战役形势图能够说明

  -

  A.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的企图          B.国共合作携手共赴抗战前线

  C.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战主战场          D.游击战术贯彻到了全国战场

  10.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提及:与会国保证尊重、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予任何干涉。题中方框里的国家应是

  A.越(南)       B.印(度)       C.中(国)       D.印(尼)

  11.右图是《人民画报》1956年1月号(第一期)上文章《农业社的竞赛》的配图。该内容传递的信息是

  -

  A.“大跃进”运动已延伸到农业领域     B.为完成八大的主要任务而努力劳动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激发了建设热情    D.合作化生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的提法不断调整(见下表)。这说明改革开放

  时间

  表述

  1978年

  权力下放,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1979年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1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7年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92年

  计划和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B.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

  C.突出经济发展规划的功能            D.发展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

  13.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由公众意志托付集体权力的某个人或组织指称为具有人格的“他”,并说“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的授权,他就能运用托付给他的权力和力量,通过其威慑来组织大家的意志,对内谋求和平,对外相互帮助并抗御外敌。”美国人在立国之初贯彻这一理念的典型措施是

  A.成立联邦政府                      B.实行分权制衡

  C.保留各州权力                      D.调和南北矛盾

  14.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中,选民人数少于50人的有56个,51至100人的有21个,101至300人的有36个,301至600人的有24个,601至1000人的有22个。选民人数在1000以下的选邑共计有159个,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当时英格兰全部489个议员席位总数的64%。此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A.光荣革命胜利提供了变革契机        B.责任内阁形成凸显了议会地位

  C.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分布变化        D.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员席位

  15.“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群众的苦难,知识界一些先进人物,对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社会’的憧憬破灭了,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理想社会’”。这里的“他们”对新“理想社会”的探索

  A.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B.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C.满足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成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来源

  16.下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0%

  此信息反映出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B.世界贸易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明显失衡  D.美国取代英国正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7.苏维埃士兵从广场进入了院子、从院子进入皇宫的内门,沿着各个楼梯和走廊进入冬宫,进程持续好几个小时,几乎无甚伤亡。这一行动

  A.推翻了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B.形成历史上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C.践行了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设想      D.缔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8.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要提高35%,集体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40%;到1955年计划完成时,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收入了增加了39%,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这实际反映出

  A.五年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B.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C.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D.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19.右图是古巴为纪念某国际组织成立二十周年发行邮票,邮票上“20”字样以地球为背景,有砸断双手手铐、放飞和平鸽等信息。该组织的成立

  -

  A.表达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诉求    B.促进了美洲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C.显示出两大对立阵营势力趋于平衡    D.体现出亚太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20.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全球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生机的:它导致出现一个不可抗拒的市场一体化趋势,使单一民族国家看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新技术。这一趋势也让残酷无情的现实及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反冲力。”在这里作者认为,市场一体化趋势

  A.是全球化充满了生机的主要原因      B.带来了新体系中残酷的现实问题

  C.也激发了现实对全球化的反冲力      D.由单一民族国家技术交流所导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作答。

  21.(12分)关圣帝君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关羽被封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在陈寿的《三国志》里,他只是一位英雄,直到51年后才被追谥为“壮缪侯”;到了北宋末年,他的形象开始得到升华,这也与身陷边境危机的宋廷对忠勇之士的渴求有关。宋徽宗曾连续四次加封关羽。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更是把关羽塑造成一个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完人,这对人们对关羽的群体性认同起到了颇为关键的作用。到了明神宗时,关圣帝君的形象就被固化下来。按照(明末)李光缙的描述,关帝信仰的接受群体涵盖了当时所有阶层,是正儿八经的“万能神”。这种认同从明末一直传到清代。

      清军入关以后,为巩固统治,遴选了汉人心目中忠义神勇的关老爷,关帝信仰在清王朝合法化的同时也具备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功效。此时的晋商大修关帝庙,不仅迎合了主流信仰,更具备了绝对的政治正确;通过建庙、祭祀等手段不断强化着关帝崇拜,鼓吹“忠诚信义”等信条,不仅增加了伙计、商人间背叛的道德成本,也利于商人取信于主顾。晋商通过自身的信仰影响了当地人对关帝信仰的体认,置换了先前对其他财神的认同,人们熟悉的关羽的“财神”称号不得不说是拜晋商所赐了。晋商(关帝)信仰帝国的建立,是使晋商数百年来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一环。

      ——摘编自杨全《从万能神到财神——关羽的晋升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清时期关羽的形象并分析其被不断神化的原因。(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关公信仰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5分)

   

  22.(12分)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推出一个“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6分)

   

  23.(12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现在我们应该实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1924年1月,他主张“国民党之主张,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3月,他又说“民生主义是什么用法呢?是用来对大富人打不平的”,“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8月,孙中山作了四场关于“民生主义”的演讲,他说“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摘编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复杂的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从历史程序上看,首先应把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九十年代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看做是“民生主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前导。同时,孙中山在制定“民生主义”学说的时候,一再提及古代中国的“井田制”,并以它与“平均地权”相比拟。其它如王莽之王田,王安石之青苗也在孙中山的研究之列。而中国近代进步思想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孙中山当然更是这样。他在帝国主义诞生的时代,接受和提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其中特别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亨利·乔治的著作、学说,几乎为孙氏完全吸取过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述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变化内容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民生思想变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6分)

   

  24.(12分)新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二十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九八○年九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印发了作为座谈会纪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写道:

      “两年来,各地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总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实行结果,多数增产,并且摸索到一些新的经验。特别是出现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更为社员所欢迎。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当前,在一部分省区,在干部和群众中,对于可否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产,从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规定是必要的。”

      “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这样,在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一年,包产到户在全国农村中迅速发展起来,并且从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特殊困难地区,发展到一般的以至富裕地区。“一九七九年底,包产到户虽然在全国还只是个别地方试行,比重仅占百分之九,由于一些地方自发仿效,其数量在逐步增加。”“到一九八○年以后,情况有了变化。”“例如苏南地区,在一九八○年冬是专业承包,到一九八一年包产到户就占据了百分之五十的比重。山东沿海地带,也是这样。”(《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座谈会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史学著作呈现历史研究成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4分)  

   

  25.(12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国家似乎最有可能成为乌托邦(理想社会)的施事者。”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国家承担社会责任采取的主要行动

  国家关注的领域

  国家采取的行动

  结果

  医疗

  国家出资实行强制性免疫计划;实施健康教育;关注公共卫生;建造医院,支付医疗费用。

  控制或根除以前曾是致命的疾病;吸烟人数减少;预期寿命增加;穷人、老人和曾被忽视的群体享受卫生保健。

  教育

  公共拨款普及中等教育,资助和拨款支持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

  高识字率和科技创新教育带来创新和社会变革;失业率下降;人口素质提高。

  福利

  通过直接付款、扶植教育和实施公共卫生计划帮助儿童和穷人。

  提高了平均寿命、教育程度和就业率;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保险

  强制要求雇主和雇员缴纳退休、失业保险金等。

  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贫困程度大幅下降;提供了更好的卫生医疗。

  材料二 在20世纪的前3/4左右的时间里,国家似乎是社会的惟一塑造者……在教育、卫生、福利、保险计划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为此消耗了比例巨大的国家预算。一方面对自由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又要调控日益复杂和繁琐的社会,因而(国家的)社会政策必须在两者之间加以平衡。政府规划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包治百病的良方,但实质上这就意味着向公共权力交出部分的个人自由……国家管制限制了商业效率,挫败了产业的活力;官僚体制和福利规划似乎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剥夺了生活的热情……一旦承揽了责任,政府再也无法开脱,否则就会疏远选民,导致公民的卫生保健和福利保障的破坏。对许多国家来说,(仅)养老金已经成为几乎难以承受的负担。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述评国家承担社会责任所采取的行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国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的后1/4时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承担社会责任所作出的政策调整。(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C

  A

  B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C

  D

  B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作答。

  21.(12分)

  (1)形象:从忠勇义士到完人(神);从“万能神”到财神。(2分)

  原因:关羽的事迹和品德;统治者提倡;通俗文学塑造;晋商推崇;时代需求(或商品经济发展)等。(5分)

  (2)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整合社会价值(或塑造良好风气);规范道德行为;巩固统治;推动晋商发展等。(5分)

   

  22.(12分)

  (1)核心内容:富国养民;允许民间发展近代工业;鼓励新知识新技术;实行代议制。(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2)观点:“全变”是对“小变”的突破(或继承发展,2分)

  论证:“全变”突破了“小变”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鼓励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推动社会变革等。(4分,持类似观点,论证言之成理的可酌情赋分)

   

  23.(12分)

  (1)内容:救济失业工人;追求平等;改善民众生活。(3分)

  特点:与时俱进;关注下层人民生活;注意发挥国家作用;注重理论创新。(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2)理论来源:平均主义思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4分)

  影响: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兴起;激发工农群众革命热情,调动革命积极性。(2分)

   

  24.(12分)

  (1)内容:总结改革成果;正视改革问题(争论);规范改革行动(政策);明确改革性质;鼓励扩大改革。(5分)

  意义:利于农村体制改革和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党对改革的领导和引导;凝聚共识,解放思想,减少改革阻力;提高了党和政府重要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2)关注重大历史事件或问题;史论结合,遵循唯物史观;善用第一手(原始)史料,挖掘史料信息及价值;运用多种史料论证历史问题;引文准确规范,表达通俗易懂等。(每点1分,任意四点,4分)

   

  25.(12分)

  (1)国家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在教育、卫生、福利、保险以及干预经济危机等方面(述,2分)。有利于照顾弱势群体,消除疾病、减缓贫富差距,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缓解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维护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评,2分)

  (2)是必须(必要)的(1分);消耗了大量预算;牺牲个人自由;限制商业效率和产业活力;扼杀个人主动性;剥夺生活热情;不具可持续性(任意两点,2分);要在满足自由和调控复杂社会(问题)之间取得平衡(1分)。

  (3)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减轻政府责任;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自由竞争;推动私有化;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