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高中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杂志目录 -> 第54期 -> 七彩高中

万里西风瀚海沙

时间:2018-01-24 / 作者:高三(3)班 朱 玥 / 点击量:

万里西风瀚海沙

高三(3)班  朱  玥

人类为了生计,漂泊无依,欲归无计,从此万里西风瀚海沙。但当我们与历史处于固定的节点时,总会习惯性地回头测量,自己与乡愁的距离。纵使时代发展,也不能阻碍回家的脚步。

回家,刮的是十里春风。

“家”的观念要从古人的生活说起。古时候没有交通拥堵和生计的困扰。男耕女织、一芥草屋、两瓮白米饭,便构筑成了一个家。后来男人有了抱负,不再汲汲于耕作农活,于是开始走四方。这一走,便化生了无数的思妇和闺中情思,又包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男人们越走越远,却越来越想家,于是诞生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饱含乡愁的诗人。昔日长安被烽火掩盖十里盛世以后,又孕育了戍边的将士。“脉脉数飞鸿”,杳无归期,只能以南飞的鸿雁自我排遣,聊以慰藉。

然而,古人只有家的概念,没有回家的概念。无论是被妻子思念的夫君,还是被慈母惦念的游子抑或是四处漂泊的诗人,都有着共性:思家但不回家。相较之这些“言行不一”的古人,我更欣赏今人的“常回家看看”。尽管生活忙碌、交通拥堵,春运时一票难求、视频通话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都没有绊住人们回家的脚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非但没有泯灭中国传统的“团圆”思想,反而加速催生了异乡人们浓郁的回家欲望。明明可以一通电话轻易解决的一声拜年,却宁愿长途跋涉,拥挤在喧闹的车厢里长达十几个小时,见到温暖熟悉的面容,说上一句:“新年快乐”。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讲究,是骨子里溶解不掉的传统情怀。

往深层面来挖掘今人与古人的差异,古人往往借助具体事物或是某种形式而达到精神层面的“回家”,“明月”“鸿雁”“家书”成为炙手可热的主体,但他们个体只是附在其上的附属品,戏谑来说,有点买一赠一的意思。但今人不同,时代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人们不满足于隔着屏幕的想念与触手不可及的温暖,于是将自己这个个体投入乡愁的熔炉中,真实存在于乡愁之中。所以每当乡愁挠心头,他们便会回家,给妻子一个拥抱,给父母一个问候,用固态化的、真实可触的家来一饱自己的情怀。

万里西风瀚海沙又何妨?反正十里春风家永在,姑且回家,便再无泪千行。

【点评】该文由古溯今,将古人的思家观念与今人的回家观念相比,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团圆情怀分析了对传统节假日归家意义的思考。语言简练老到,文题引用的是纳兰性德之词,自然贴切,为文章润色不少,在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扬州大市调研考试中被评为一类卷,当之无愧。

(指导老师:刘平)


Copyright © 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