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阵阵巧如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杂志目录 -> 第56期 -> 争鸣阵阵巧如簧

世俗生机



——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感

时间:2018-10-06 / 作者:南门街校区 初二(10)班 周雨桐 / 点击量:

初见《人间草木》这本散文,便觉出一种同为世俗之人的亲切感来。

就和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它讲的是一些常见的花花草草、昆虫鸟兽、旅行见闻以及民间零零碎碎的一些传统文化。在十余篇文章当中,我印象极深且颇为感动的,是《生机》这一篇。

《生机》分为三小段《芋头》《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这三小段异曲同工,讲的皆是作者目睹植物们在极其恶劣荒芜的环境中依旧蓬勃生长一事。选材无奇,然而读来竟莫名产生了共鸣。我所惊叹的,已不仅仅是对于植物的顽强的生命力,更是惊于作者对一株芽苗、一棵古树所做的思考。

《芋头》这一故事里,背景是作者远离故乡、在船上无所事事的日子里,被一棵从煤堆中萌芽的芋头所惊艳。“一个奇迹”,作者这样评价这株小小的植物。多贴切的一种说法!我们也许还没有经历过真正孤身漂泊的羁旅之苦,因此不太能够体会到作者那种在暗夜里捕捉到一丝光明的惊喜,可是,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在那一瞬间是将自己带入了芋头这个角色的——他就像是被埋没在茫茫孤寂之中,然而一株芋头,都萌发出了芽,人又为什么不能努力一把、积极一把,冲破黑暗的藩篱呢?作者在这一小段的末尾说:“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到这儿,这株芋头超越了生命本身的非凡意义就显现了出来,我也第一次明白,原来一株平凡的植物,竟然可以给予一个身陷迷茫中的人一些鼓励与慰藉。

《豆芽》讲的是农民秦老九在路边随手撒了把豆子,却讶异地发现——豆子发芽了。我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前面秦老九是一个粗人的形象,“掀”“撒”“瞪”“趴”一系列动词,甚至还骂了一句,然而最后一个“咦”字,还有一句“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这与前面的形象不甚相同。那么,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位农民思考起哲学来了呢?无疑是那株豆芽。秦老九难以置信的是随手扔在石头下的豆子发了芽,而我所感慨的是,连一个所谓的粗人都能够从生命中得到启发,我们为何不能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每一处微小的美好呢?正是有了这些名为生机的小水滴,才有了名为美好的海洋啊!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就带有一点点的悲伤了。曾经战争时期,玉渊潭的柳树上勒了铁蒺藜,后来拆了,却有一棵树没有拆干净,但是这棵树没有死,而是带着嵌进树身的铁蒺藜继续生长。从曾经战争年代湖边禁军把守的森严,到后来如公园一般的场景,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怀古诗中常表达的物是人非、世事变迁。后边还有一句“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谈着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恍惚之间,我觉得那株柳树像一个历经了战争洗礼的老人,静默地矗立在远方的沧桑里,看着这片土地一切的兴衰。树皮里的铁蒺藜,便是战争遗留的伤疤,便是对那个年代的回忆。那不仅仅是一棵走过战火的树,更象征着一片走过战火的土地、一个走过战火的民族!这小段的最后一句是“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这句结尾,为全文抹上了一层热烈的激昂的气氛,亦是象征着人民的顽强斗争。这是一棵树,然而这一棵树的背后,蕴藏了多少的感动!

全篇读罢,不禁感叹汪曾祺老先生的思想之深刻。回看《生机》这一标题,它所意味着的,不仅是一株植物的顽强,更是一个人的顽强。行走在世间,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理解美,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在这些美好当中,我也和那些绿植一起在成长,在努力变得更好!

【点评】读罢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作者体会到行走在世间,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理解美,也是一种幸福,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文章构思精巧,立意独特。

                                                                                         (指导老师:张玉梅)


Copyright © 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