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非遗传承,文化碰撞——初二(11)班参加非遗研学劳动实践课程

  点击数:   发布日期: 2023-05-23

从婉丽妩媚的弹词,到生动有趣的评话;从巧夺天工的剪纸,到方寸之间的刻章.......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522日下午,阳光透过云端的罅隙散落,蔚蓝的风裹挟着滚烫的空气,吹皱长空。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初二(11)班的同学们来到梧桐院,开始期待已久的非遗研学劳动课程。今天的课程分为拓印、雕版印刷、篆刻和通草花四个项目。


出发


梧桐院负责人讲解

合影 


拓印

碑无言,帖无声,墨无语,一张拓片沁透中华文明。拓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复制文字的方法,属于雕版印刷的雏形,因其技术精简智慧,实行速度相对快速而被使用。同学们在出发前都十分激动,并提前了解了有关拓印的知识。

到达梧桐院后,同学们观看了有关拓印流程的简介,跟着老师的指导,有序地完成拓印的操作步骤。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帮助,与老师激情讨论,遵循古法的同时也进行和创新。同学们手拿刻刀,心生自豪,领略了古人创造这门技术的智慧。拓印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保留与传播的一种追求,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效仿古人,学习古人的精神,好好学习,追求学识上的丰富。


拓印小组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类。扬州也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

在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下,同学们在平滑的木板上粘贴好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繁体。随后,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时,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将宣纸覆其上,轻轻拂拭纸背,字迹便留在纸上,清晰可辨。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雕版印刷小组


篆刻

篆刻是一门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形式。篆刻课堂上,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篆刻的基本内容:即文字(以小篆为主)和肖形(以人物、动物和景物为主),以及篆刻的两种基本形式:阳刻和阴刻。

同学们听完老师的介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刻刀为笔,以石为纸,一刀刀刻出自己的热爱。磨石、设计印稿、写印面、刻印、钤印、修改再钤印,金石之声不绝于耳。最后,大家都完成了一枚枚亲手刻制的印章。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也感受到了篆刻这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篆刻小组


通草花

早在秦朝,就出现一种永不凋零的鲜花。它就是风靡了几千年的奢侈品——通草花。通草花由通草木里白色的茎条制成,旋切成纸,光滑平整,轻薄通透。先将通草片用湿布按压,使其更有韧性,随后将其剪成大小统一的小片,折叠、捏瓣、上色、组装,通草花的模样便逐渐成型。

粉红花瓣错落,花蕊嫩黄,点缀其间,黑褐色的树干刚劲有力,足以以假乱真。于是,一朵通草花就诞生在手中,也常开在心间。



通草花小组


文化恒久远,非遗在心间。本次活动,是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陶冶,是灵魂和文化的碰撞。古往今来,中华文化没有在千年风雨的冲刷下淡薄褪色,愈经岁月的打磨而愈散发其辉光。时至今日,中华文化依旧浩浩汤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定会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让其化作流淌在血脉中的图腾,不断推陈出新,让非遗被世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