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初一(1)班参加非遗研学劳动实践课程

  点击数:   发布日期: 2023-09-16

9月15日下午两点,我校南门街校区初一(1)班全体同学在教务处主任常松、年级主任汤卫林以及班主任王凯华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徒步前往梧桐院,参加非遗研学劳动实践课程。走在秋日的路上,幽蓝的天空,柔和的云朵,一阵清风徐徐吹拂过眉梢,有点凉意,清清爽爽。在这一个金秋时节,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教学基地———梧桐院。

走进梧桐院的大门,带有诗意的建筑,使我们不禁感叹,多么清雅又有情趣的院子啊!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项目:刺绣、扬州通草花、篆刻、雕版印刷。每个项目都有配套的工具与专业的老师。教室环境清雅幽静,整体显得中国独有的典雅美。


出发


班级合影

工作人员介绍.jpg

梧桐院负责人介绍


刺绣

踏入非遗文化体验馆,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我在文化与艺术的气息中了解中国,用针线勾勒出中华璀璨文明。  

推开梧桐院的大门,就这样开始了我与刺绣的故事。绣针与细线好似顽皮的孩童,在洁白的绣布上随意穿行,我手上力道稍有不稳,针便下错了位置,越急越容易出错,刺绣老师对我说:“静以修身”。老师教诲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这才是获得精湛技艺的真谛。    

我凝神、拢起碎发,拾起绣针,耐心地梳理彩线。鼻尖萦绕着淡雅的墨香,耳畔流淌着悠扬的琴声,指尖触摸着顺滑的绣布,所有感官都沉浸在文化的气息中,我在一针一线的交织中了解中国。    

绣针引着色彩鲜艳的线穿梭飞舞,如同轻盈的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脑海中浮现出古代女子的形象,她们低眉捻线的姿态是不是也是这样优美,恍如画中的仙子?我恍然体会到了刺绣之美,那不仅是表面的繁华,更是渗入灵魂的雅趣。 

在梧桐院里,连时间都仿佛要踮起脚慢慢行走,指尖拂过绣布,笑意浮上唇角。我不仅收获了一幅精美的作品,更是在这针线构成的空间中了解了非遗文化,体会到中国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内涵。



通草花

扬州通草花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在古代常用于女子头上的发簪,现今是一个装饰品,它质地柔和、色调秀雅,可与真花媲美,被誉为“不谢之花”。

非遗传承人董老师告诉我们,通常花原材料是通草,是一个植物,也是一个药材。通草花制作大致分为剪花、捏花瓣、粘瓣、塑形等步骤。我们在董老师悉心指导下,先用剪刀剪出花瓣叶子形状,然后将剪好的花瓣与叶子放入湿毛巾中备用,趁着等待花瓣湿润的时候,制作花蕊。随后取出一片花瓣,放在手心,用丸棒轻轻按压,使平面花瓣拥有真花的弧度,最后有序将花瓣粘到许愿牌上,通草花完美绽放。

哇,自己做出来的通草花真是太漂亮了,非遗传承文化真是太酷了!




篆刻

篆刻组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篆刻文化的历史,一方印石,一把刻刀,方寸之间确现出万千气象。看着一方方古朴的图章,优美的文字造型无不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我们都是初学者,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做了示范,才让我们开始尝试篆刻。小小图章在老师的刻刀下是一件艺术品,可到了我们手中却仿佛重若千斤,刻刀总不听话,总在出错,不是刻痕太浅就是刻痕冲出印面。老师看出了我们的急躁,告诉我们说篆刻是一门磨砺心智的艺术,需要耐心和细心,方能完成创作,才可以体会到篆刻文化的美。

老师来到我们每个人身边提醒我们小心操作,并手把手地教授我们篆刻的方法,纠正我们的错误动作。终于一方方古意盎然的图章在老师的帮助下,跃然而生。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肇始于1300年前的中国,开创了人类复印的先河。它是由篆刻与拓印结合而成,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印刷。他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材料包,开始刻起字来。我拿到的是“吉祥”两个字,这两个字虽然字形简单但代表着吉祥的寓意。我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刻画着“吉祥”的边缘,生怕歪斜,这时老师和我们讲述了一些实用的小技巧,于是我静下心来慢慢沉浸到刻画当中。当我刻完最后一笔抬起头时发现身边的同学们依然在安静地刻画着自己的作品。看着同学们认真细致的动作不禁让我想到这也许就是传承!当我手捧自己刻画并由老师帮我印好的“吉祥”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们坚守的信念!是的,什么都不能浇灭艺人们心中的那份赤诚,哪怕是岁月!


 

此次非遗研学劳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传承非遗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今后,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定会坚持不懈,让中国非遗,乃至华夏文明,被世界认可、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