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梧桐深院秋意浓,非遗传承正当时——初二(7)班参加非遗研学劳动实践课程

  点击数:   发布日期: 2023-11-22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非遗文化一直根植于中华大地,作为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新的活力。


出发.jpg

出发


11月20日下午,我校南门街校区初二(7)班前往了扬州梧桐院,参加非遗研学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本次活动包括四个项目:篆刻、通草花、剪纸、中国画。

篆刻是同学们喜爱的一个项目,有书法的灵动和刻石的刚劲,古朴而典雅,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气息。授课老师的扬州话抑扬顿挫,更使同学们兴趣盎然。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逐渐熟悉了篆刻的手法和技巧。手握一把印刀,将自己的名字一刀一转地刻在印石上,看到自己的成品,大家笑逐颜开。这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这个惊喜与浪漫并存的世界里,希望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起寻觅它们的精彩与不同,和它们结下不解之缘。



篆刻现场.jpg

篆刻现场

篆刻小组.jpg

篆刻小组

    

随着淡淡幽香,同学们来到通草花的教室,巨大的吊灯笼出一隅温暖的昏黄,温润的木质流露出典雅与端庄。“先通脱木的茎髓中提出通草芯,再把通草芯切成薄薄的通草片。通草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老师向大家介绍。在简要了解通草花后,大家就跟着老师讲解的步骤,开始尝试去做:剪贴,拼接,上色。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通草花在手中绽放,同学们似乎闻到了它们散发出的迷人清香。相信非遗文化也会像这通草花,永远开在同学们心里。



通草花授课现场.jpg

通草花授课现场

通草花小组.jpg

通草花小组

    

伴随着剪刀清脆的声响,同学们剪出圆润的爱心,光滑的线条,更在飞速地裁剪中,勾勒出深深柔情,描绘着人生的侧影。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取出钝剪刀和自己喜欢的图案。接着将剪刀抵入彩纸,朝衣服缺口的轮廓进发,遇到转角处放缓了脚步,生怕一不留神就剪短了,同学们就这么耐心地走着走着,衣服的轮廓就出现在了纸上。细碎的纸屑扑簌簌地落下,如同一簇簇落花。凭借热爱与专注,同学们在减去冗余的部分后,终于窥见了美丽的形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用自己对历史名人独特地情感,剪出自己的风格:热爱家国的屈原,豪迈洒脱的李白,敢于斗争的孙悟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剪纸现场.jpg

剪纸现场

剪纸小组.jpg

剪纸小组

 

“先这样起笔,然后……”国画老师温柔的话语令人如沐春风。同学们认真听讲,专心致志,待到亲身实践时仿佛“下笔如有神”,一笔一画勾勒出美丽的图案。一笔,晕开的是雏菊初放,水墨丹青。一墨,迸发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江南老枝上新发的春天。


中国画现场.jpg

中国画现场

中国画小组.jpg

中国画小组


中国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中国画的文化,是精美生动的图案,更是华夏儿女义无反顾的坚守。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当用心去传承,用爱去发扬剪纸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色彩艳丽的通草花,到巧夺天工的篆刻,再到惟妙惟肖的剪纸、中国画……我们在非遗实践活动中领略了历史文化的魅力,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秉承匠人精神,更好地学习、继承、弘扬非遗文化,推动传统的非遗文化不断散发强大的生命力,点燃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火炬!愿非遗文化能立足于中国,发扬于世界,植根于人心,迎来保护与发展的新机遇!


班级合影.jpg

班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