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描宏村,婉约羡游人
高一(1)班 李熙
宏村是一个村,又不仅仅是一个村,更像是个掩映在群山中的“世外桃源”,如果用水墨丹青将它如实描绘出来,就是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俨然一派“杏花、江南”。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村中家家户户门前皆有汩汩清泉潺潺流过,水流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来到南湖,它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倒映着青山,翠树,蓝天,悠云,以及四周那古老的建筑。偶有微风拂过,只见水波漾漾,真是美不胜收。
再往里走,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古村落浓浓的文化气息,村落里有书院,厅堂中央端端正正地摆放着几张桌子。坐在桌旁,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私塾老先生手持戒尺督促学生努力的情景。
兜兜转转,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见到两棵古树,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和蔼地望着村子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宏村里,那山,那水,那墙,那树,那倒影,像剪影,又像水墨画,置身其中,婉约,典雅,宁静,让人心醉神迷,仿佛来到画中。
研学日记
高一(2)班 胡榆梵
为期四天的徽州研学游很快落下了帷幕。在这四天里,我们欣赏了徽州的美景,了解了徽州的历史,学到了很多。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宏村。它仿佛是一位古朴儒雅的徽州夫人,使我们对它充满了眷恋与不舍。宏村的生活与景色,正如它的文化一样,文质彬彬中不乏艺术的优雅。踱步在宏村中,脚下是青石小道,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耳畔是道边水渠传来的哗哗声。徽式建筑与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中,美术生在湖边写生,构成了一幅别样的风景。住在这里,仿佛真能抛弃一切烦恼。在宏村,时间的流动让人不易察觉,无论是徽州特有的白墙灰瓦,还是青石道边条细细的水渠,亦或是不时笼罩着苍穹的灰绵绵的云朵,仿佛都不曾变过。
新四军纪念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战火与硝烟中遗留下来的武器,长枪、短枪、手榴弹、地雷……叶挺军长使用过的望远镜,项英政委的怀表……“双十协定”、蒋叶针锋对质……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一页页历史的画卷,无不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团结奋进。在各个展厅内,看着新四军打仗的路线图及战斗的老照片,我们仿佛看到了新四军战士们在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下毫不妥协,顽强地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穿着破旧的衣服,一个个因饥饿而倒下;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
四天的旅程一晃已经过去,纵然有着许多的不舍与怀念,但我们知道,生活不只有研学游带给我们的欢乐与放松,还有我们在学海中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身影,有着诗和远方。
研学日记
高一(3)班 韩晛
时间在转念中悄悄溜走,终于我们背上行李包离开徽州。一定会有不舍,一定会有怀念。也许不再像来时那样激动,那就让记忆留在心底。
在那个平静的下午,站在安徽的土地上,我们进行了开营仪式。在新四军纪念馆前,在这和平的时代,回想那峥嵘的战争岁月,这里卷起过惊心动魄的斗争风暴。那个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的年代,那个八路军们浴血奋战的英勇,都让我们的心为之触动。
弯弯曲曲的卵石路,斑斑驳驳的青砖墙,是历史留下的痕迹。群山四处飞红,潭水清澈碧绿,这一岸桃花斑斓了盎然的春天。乘着游船来到对岸,指间划过铺着青苔的砖墙,老巷子面容早已沧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站在岸边,就好像看见了李白与汪伦告别的情景。我们携手共享春暖花开,不管将来是同舟共济,还是默默祝福,我们的友谊都会像这潭水深千尺。
还记得我们一起走入世外桃源的宏村。那是用水墨丹青描绘出来的山水画卷。人在画中游,烟雨迷蒙,疏离散淡,依水楼台,彼岸花开。
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鳞次栉比,马头墙翘角飞檐,高低错落。画宏村的青年们,坐在岸边,在画板上,用水彩勾勒出房子的轮廓,水的沉静,山的寂寥,天的湛蓝。
“黄山四千仞,丹崖夹石柱,攀岩历万重,碧嶂尽晴空。”黄山城市展览馆建筑风格由这句诗词而来,形体奇特、空间奇妙、体验奇幻。在这里,我们回忆曾经游览的地点,了解未去的景点。通过全景纪录片领略徽州风情。
游新安江山水,水平如镜,两岸徽州古建筑历经沧桑变换,石砖泥瓦,典雅庄重,朴素雅观。观棠樾牌坊,永久矗立,错落有致,忍受凄风苦雨,傲岸坚强,庄严肃穆。赏鲍家花园,盆景婀娜多姿,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小桥流水,如痴如醉。探索花山迷窟,我们拉手虫穿过空中吊桥,进入石窟,灯光昏暗,同学互相提醒,小心谨慎。这里,我们探索石头来意,建筑用意,流水去向含义,如同一次惊险的冒险。
窗外细雨霏霏,这些天,从这一个雨巷走到另一个雨巷,依旧是诗意绵绵。我们都会畏惧分班,我们都要经历学习压力,世界那么大,我们终会分离,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们走到遥远的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远的前程。当回忆久远,思念就变成最暖的忧伤。我们的曾经,在时光里只是一个耀眼的瞬间,但在我的生命里,是最耀眼的梦。时光静好,归来仍是少年。
徽州游记
高一(4)班 刘孟源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疲惫,在时光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笑靥却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不觉间,徽州研学已到了最后一天。都说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诚然,闭上眼睛,还能想起出发时的兴奋,以及长途车程的疲惫。
今天只有一站——花山谜窟。一个当今依旧是世界未解之谜的地方。花山谜窟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9°39′34"和29°47′7"之间,是北纬三十度神秘线上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同在这条神秘线上的还有: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亚特兰蒂斯大陆、诺亚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钱塘江潮、神农架野人之谜、黄山奇观等。
它一共有36个石窟,今天我们参观了第二和三十五号石窟。三十五号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宫殿、清凉宫之称。窟内有许多石房、石床、石桥、石楼、石槽、石塘点缀其间。二号窟窟内的温度宜人,较之外面十度左右的气温,明显感觉到和暖。二号窟也被称作地下长廊,是一座狭长的洞窟。二号窟中有两个看点,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图和窟顶的大斜面。秋色图中整个画面布满黄棕色的秋叶,山林、高峰、民居为黑色。其中民居还可明显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小溪穿过,毫无疑问,这便是山脚下的新安江了。
观花山谜窟之景,猜花山谜窟之谜,忆同学朋友之友谊。
正如导游老师最后告别时所说的那句话:“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们的一生,我陪此一程,你们远走高飞,我原路返回。”走过一段相同的经历,作为人生共同的回忆。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期待的时间总是漫长。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遇过的人 ,最终会成就你的人生,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
幸会,徽州。再会,徽州。
一群人,一座城,一场旅行
高一(5)班 张馨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熟睡的城市,满载着期待与欢乐的车便驶向了未知的旅途。
几个小时的车程令人有些困乏,刚到达目的地,整个车厢便流动着兴奋、惊奇、憧憬,笼罩在车顶上空的压抑便被全然打破。庄严肃穆的新四军遗址馆就赫然屹立在眼前。
太阳似乎毫不吝惜它满身的金光,将其全数挥洒在这片广阔、严整的大地上,这片土地便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刚踏入博物馆,正对着游客的便是项英、叶挺、陈毅、刘少奇四人站在一起的一座铜像,这座铜像高大威严,在他们眼中迸发出炽热、期待与坚韧,竟显得极为逼真。在新时代的辉煌中,虽早已没有了这些英雄的身影,但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眼中所迸发出的这些炽热、期待、坚韧,从未有过一丝磨灭。
一支庞大的队伍,有十位领导人,几十位指挥,成千上万个爱国战士组成,他们奋力抗战,从二十岁就成为带头人的寻淮洲到四十一岁便为国捐躯的袁国平,中华民族流淌的血液,便是带着这一股傲气、这一股坚韧,还有这一腔爱国热情。
一个大国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单枪匹马。新四军的队伍曾经解散过,可他们最终成功了。谁能想到,曾在血泪中分散的队伍,竟在受过千刀万剐的伤痛之后,重拾起一颗壮志雄心,逆流前行?你一定想不到,周恩来总理,曾在一个小小的会堂中,就这样站着,开了长达十个小时的会议,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周总理心中对祖国的满腔赤城,对未来的满心期待?博物馆中陈列着做工精良的枪支、悬挂着老百姓亲手缝制的锦旗,谁又敢反驳,一个泱泱大国的迅速崛起,不是每一个人民付出与支持?
在徽州,能让人切身感受的,不仅是中华精神的博大精深,也能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第二天的天气晕着濛濛细雨,乘着山水画廊,遥望远处烟雨朦胧的江面,这般烟雾缭绕,竟为这桃花潭的壮阔增添了几分静谧与舒雅。
一场别开生面的捕鱼表演即将开始,鼓声穿透层层空气屏障,穿入耳鼓,震撼人心。一叶叶扁舟摇晃在深不见底的江面上,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渔民捕鱼的困难也显而易见了。其中一个渔民手中提着一个大网,他那蓄势待发的动作,令在场的观众屏住呼吸,只是一瞬间,他那膀臂一甩,干净利落,那张大网便被完全铺开,很快沉入江底,几百双眼睛齐刷刷盯着那似是张大的虎口的大网,须臾,捞上,定睛一看,那“虎口”中尽是活泼鲜嫩的大鱼!全场掌声雷动。如果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又何以见得如此精湛的技艺?若不是这样世代流传的文化,又怎得以赢得观众雷鸣的掌声?这短短的一分钟,确实要得十年的功夫,百年的文化底蕴了。
房屋的建筑是徽州人最讲究的,徽派建筑可以说不仅融合了博大精深的特质,也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写照。
天气渐转晴,沉浸在烟雨中的徽州,第三天,便拥抱在太阳的怀抱里了。那耀眼的火球,似乎抑制不住满心的热情,倾尽自己所有的光点。顽皮的光精灵们,便跳跃在徽州的每一个角落,在那开阔澄净的湖边,泛起粼粼波光。
阳光随着步伐来到宏村,宏村的景色似是晕染在画家笔下的大写意,但画中的景色却不如今天这般身临其境来的真实。还未完全消散的烟雾,飘渺在山天一色的远方,更增添了几分若隐若现的神秘,竟有些江南烟雨的意味。
徽州的建筑虽不华丽、高贵,却质朴、大方,即便久在樊笼之中的人,都会在漫步古村的同时,沉淀下一颗心,再无浮华。
徽州的建筑非常讲究,从学堂到宅邸,从廉洁到孝忠,严格的家训,似乎在这样的徽派建筑中就已经凸显的淋漓尽致——整齐、规矩、错落有致。
徽州不仅因为其特色的建筑而闻名,更以它的美食而远扬。飘香十里的毛豆腐,肥而不腻的大猪蹄……在屯溪老街里所真正领略的,并非只是口中溢满的香甜,更是徽人那千千万万的淳朴,填满了那些曾因追赶而浮华空虚的心灵。
时间过得真快啊!结营仪式就这么到来了。响遍整个餐厅的生日歌,竟给我带来了不舍。那舞台上的灯光,证实了我们几天来的狂欢。但散席之后,又让人懂得了一些成长,懂得了更多地珍惜。
一群人,一座城,一场旅行。我想,这场旅行的意义,并非只在于我见过多少风景,留下多少足迹。它的意义也在于,曾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去过这样一座城市,在那里,我们拥有同样的回忆,我们领略了同样的风景,我们感受过民族历史的伟大。我们也曾沉淀下心来,翻过山、游过水,聆听自然、聆听各自内心的声音。
研学日记
高一(6)班 杭俊强
今天比前几天醒得早些,可能是知道是研学的最后一天,匆忙间洗漱完毕,吃完早餐,登上旅游大巴,开始今天的花山迷窟之行。
车行约10多分钟就到了,排队进入景区的时候我在想,花山迷窟和我之前游玩过的瑶琳仙境是一样,是喀斯特作用下的地下溶洞?进入迷窟听了导游的讲解我才知道,这是1700多年前古人开凿的地下宫殿群。是古徽州的石窟遗址,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中国罕见,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我一路观景一路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感觉寓情于景更是别有情趣,只可惜未带相机不能把美景和奇观拍下带回家与爸妈分享,但一想就让它留在我的脑海中也是一种别样的记忆!
美好的景色总是难忘的,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带着那些美景,带着和老师、同学们愉快研学的记忆,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再深深的呼吸一口黄山的空气,感觉有丝丝的甜意,回头看看,总感觉还有些眷恋,但想到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回到家,心中也泛起阵阵暖意。
研学完美结束,收拾心情,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这也是我研学的一种收获吧!
研学日记
高一(7)班 王世喆
很多时候,当我们回首往事的那一刹那,我们竟发下青春如此的美丽,如此的跌宕起伏,如此充满尚未成熟的戾气······那就是青春罢了。
研学的一幕幕从我的眼前掠过--千尺潭水,一往情深,桃花开彻,落英缤纷;烟雨画廊,风烟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新安江水,如诗如画;宏村古镇,小溪潺潺,南湖倒影,月沼嬉戏,青砖黛瓦,南湖书院,书声琅琅;屯溪老街,毛豆腐香,臭鳜鱼美,人头攒动,孔明灯放,茗香阵阵,墨香濡染;鲍家祠堂,牌坊高树,古威俨然;花山谜窟,谜团重重,光影柔和······我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歌唱,只要哪里有我们,哪里就有青春的影子。
没有人愿意离开这,我们仿佛穿越到千年以前,看到徽商忙碌的身影。一个孩童,垂足坐在新安江的岸边,江风吹拂这她的发丝,鸬鹚在竹筏上踱步,“咻”的一下,溜到了水中,吞下一条大鱼,渔民撑着竹筏,在江上飘摇独行。我仿佛就在他们面前,目睹了这一切,新安江就像烟雨中飘洒的一个绸带,在古徽州的脸颊前,轻轻拂过······
我们浸透在古徽州的文化中,青砖黛瓦,马头墙下,一幕幕故事正在上演,一曲曲赞歌正在演奏,一碗碗清茶正在浸泡,茗香飘过,一幅幅字画正在宣纸上描绘,墨香令人难以忘怀。
晓镜粉黛梳妆,褰帘轻霜,那是一个初婚的女子,结发笙歌徜徉,十里红妆,穿着怯红的衣裳,蒂莲开生,岁月仓皇,尘封过往,两人一心,屐行两行,望却不能忘,只有等月色染云成霜,像处嬿呢囔·······在那一个个嫁妆中,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
或许每个人都向往着煮酒把往事微温,喝醉下的青春,都想把所有的饮恨填补所有的伤痕;都向往着策马飞奔,彳亍在青石板上雨纷纷;都向往着伊人画红妆在等你。这不便是青春吗?多少锦绣成皱纹?走在宏村的小道上,如果这里是冬天深夜,古道印残灯,风雪瘦马归人,多么向往自己就是这篇故事的主角。
我徜徉在这里,无法归去,今生一定会再度归来········
游徽州古城,感文化底蕴
高一(8)班 李钟毓
早晨五点多,天际边还未曾泛出红黄色的霞光。雾蒙蒙,伴着朝露,我们怀着一颗憧憬的心,踏上了古徽州的研学之旅。
一路颠簸,我们抵达了研学之旅的第一站––云岭新四军旧址。在那里,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在民族最艰难的时候我们的新四军烈士的铁军精神。怀着一颗缅怀先烈的心,我们又来到了桃花潭。诗仙李白的那首诗在耳边回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轻风,柔和地拂过,在船上远望着那一座座山,青黛色的山连接碧水蓝天,空气清新。
虽说第二天是阴天,少了几分色彩,但却又多了几丝神秘,惹得大家迫不及待去揭开那层雾纱,去探寻那若隐若现的山涧。那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在其中畅游,就如同穿梭于一幅又一幅图画之中。美丽的新安江,不仅仅滋润了徽州大地,也孕育了徽州女人。
走进鲍氏祠堂,那高高矗立的牌坊,象征着鲍家女人的忠贞不渝;来到鲍氏花园,园内拱门石桥,树茂草盛,清新宜人,徜徉其间,无比自在。
然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画里的乡村––宏村。绿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走在青石板路上,踏过小桥,岸边都是一些艺术生在画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间又一间马头墙的房舍,一处又一处木雕的窗格,穿梭于一条又一条小巷之中,宏村的美,跃然纸上。南湖书院,大大的厅堂,两旁边的楹联,厅堂正上方的牌匾,木头做的书桌,木头雕的窗格,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而美好。远处黛色的山,眼前青色的瓦,似仙境一般,玄乎奇妙。
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屯溪的老街。街道两旁的店铺挂上红红的灯笼,寓意着红红火火。穿梭于人山人海之中,老街的繁华尽在眼前。一路走,一路看,总是惊讶于两旁店铺中各种各样的雕刻和艺术玩物。那些砚台和毛笔,那些糕点和茶叶,即使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干,却又能体现出徽州的与众不同。
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花山谜窟。踏上摇摇摆的索桥,越过水面平静的新安江,跟随着讲解员,我们来到了二号迷窟。“恢弘壮阔君王气,回曲九幽云殿雄。”一根根支撑着迷窟的柱子,一级又一级上下的石阶,吧嗒吧嗒的水声,五彩的灯光,我们在迷窟里畅游。
拍完了合照,我们似乎就要与徽州说再见。四天三夜,领略徽州文化,品尝徽州味道,探索徽州故事。研学之旅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会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游学第四天
高一(9)班 项丽哲
小雨绵绵,远山悠悠,微微的暖阳落在江面上,一声鸟啼,抚过江水,江水漾起了波儿,也悠远了人的心。
今天是我们游学的最后一天。
回忆起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的烈士们,想念起如画似梦的新安江 ,追忆起水光致滟,花木成趣的鲍家花园……都让人怀念,微州,不再仅仅是个地理上的概念,而成为一个储存着我们美好回忆的历史与时间的概念。
最后一天游玩的花山谜窟令人叹为观止。也是神秘的。有人说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避难所,有人则认为是三国大将贺齐屯兵的地方……导游说关于它的由来众说纷纭,最终没能得到一个准确的解释。随后,我们游览了2号石窟,石窟位于半山腰,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入洞后随坡下延,凉气浸骨,回望洞口,早已雾气腾腾。洞内有几十根石柱昂然挺立,右侧处有一方形洞口,我们走进洞口,便看见了幽幽的深水。奇特的石窟配上绚烂的灯光,耳边回荡着导游给我们讲述的传说,不禁有一种梦幻的感觉。
早就听说了花山谜窟里的35号石窟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个石窟。果不其然,35号石窟更让人感到更加震撼。石窟的洞口很小,洞口大约有一段20米长的引洞。走出引洞,视线便豁然开朗,眼前空出一座盛大的地下宫殿,石窟的空间很大,导游说这里一共有26根柱子,是以三角形排列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固定石窟。石柱大约有十几米粗,个个都显示出一种大气、霸气的感觉。墙壁上还保留着一些凿痕,有的像正欲展翅高飞的鸟儿,有的像波光粼粼水中嬉戏的鱼儿。洞内有的地方很狭窄,仅容一人进出,有的地方平坦开阔,又是另一番感受。洞里有一条水道,水呈绿色,夹杂着迷离的灯光,一种神秘感悠然而发,给石窟又添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等我们结束了石窟的游览,时间也不早了。这个时候阳光已经穿过雾气,透过树叶的空隙,斑驳的照耀在青石板路上,伴着我们一起离开了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