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这对于改变学科本位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地理学科而言,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基于生活主题的学科融合和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融合值得去尝试的有效方式。为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多学科跨学科融合教学,同时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高中部于12月17日下午第二节在微格教室开设了一节由地理组陈华琪老师、物理组张威老师、生物组徐鹏老师同台授课的学科融合课《地球的形成与演化》。高中部所有地理老师、其他学科部分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卢晓旭教授和部分研究生线上全程参与参加了本次听评课活动。
听课现场
跨学科教学是指在遇到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需要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或技术来解决,进而生发出新知识。它并非是两门或多门学科的见解以某种方式放在一起,而是两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高中地理学科必修新教材第一章节内容,其涵盖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知识点繁多不易梳理,难以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去解释地球的形成与生物的演化。通过地理与生物、物理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多门学科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尽可能创设多学科真实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地理组陈华琪老师首先以认识地球形成与演化历程的依据设问,引起学生对化石和地层研究意义的思考和探讨。在了解研究地层和化石的重要意义后,陈老师因势利导解释地球漫长历史的划分方法,带领同学们认识地质年代,并为第二部分地球演化历程内容抛砖引玉,随后将时间教给物理老师和生物老师。在讲解完地球的形成与生物的演化之后,陈老师紧承生物演化与地表环境变化的关系,从地理学科视角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变迁历程,分析构造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预测地表环境未来的演化方向。
地理陈华琪老师上课中
物理组张威老师在从物理学科视角讲解地球形成与演化过程时,首先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自主提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几个圈层的形成。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分别就地球内部圈层,原始大气和水圈的形成展开讨论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了地球演化简史,加深对前寒武纪地球演化过程的理解。
物理张威老师上课中
徐鹏老师在讲授“生物演化史”时主要内容是地球各个时期生物演化的标志性事件,自然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生物进化的规律。徐鹏老师承接物理老师地球生命的形成,以生命起源之谜“进化论”和“神创论”导入,引发学生讨论,激起学习兴趣。接下来通过化石图片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以时间为线,以自然为引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地球生物界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析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关系,生物进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最后总结地球生物演化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此消彼长,让学生根据演化规律分析人类将来的进化方向,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后三位老师分别从本学科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寄语学生展望未来,为本节课划上圆满的句号,也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省略号。
生物徐鹏老师上课中
课后大家及时研讨,程志华副校长指出本次活动主要是唤醒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识,多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通汇交叉,可以建构起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科的相通相生还可以延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内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并由此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归根到底,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卢晓旭教授认为,本次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发言,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郁,这体现了一场高品质的研修活动,既是教育教学专业研修活动,也是指向真实生活情境的真实学习。同时就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出了建议:首先要关注评价标准从而有目的的“跨”,要让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学会比较不同学科的理论观点,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每一种智力从多门学科教学中得到培养,每一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关注思维的整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勾连或堆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发挥不同学科思维来思考问题,在多学科思维的整合中,深化对问题的全局理解,形成明确的、整合的思考方法与思维模式。第三要关注认知的融合,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指导,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共融对话、共融交流、共融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摆脱并超越任何学科限制,实现认知进步或知识增加。
线上线下研讨现场
从跨学科的初步尝试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跨学科教学除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位老师为了上好本节课,与各学科教研组进行了多次集备与联合磨课,充分展示了集体的智慧与名师引领与指导的力量,通过专家、名师诊断性听评课,在研教研学过程中提升了青年教师课堂现场学习力和课堂执行力,加速了教师的青年专业成长。同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也为我校《基于融合的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打开了探索之门。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基于课程改革与建设下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激励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为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