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九龙湖初中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活动(二)观影征文比赛

  点击数:   发布日期: 2016-10-13    作者: 初一年级组 李爱红(并组稿) 图片:陆叶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将革命传统教育落到实处,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广大学生感受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九龙湖校区初一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9月30日下午,初一年级在红歌大合唱比赛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钱学森》,并且组织学生撰写了观后感。初一语文备课组老师对各班同学的观后感进行初评,每班推出三篇隐去班级和姓名,给作品编号后在年级组参与评选。

       初一年级组聘请语文老师进行了背对背打分,评选结果如下:

       特等奖:初一(9)班   叶畅      

       一等奖: 1班 江玮琪、1班 钟妍 、6班 张诗妍  、8班 张源栩、8班 汤净然、8班 夏劲松

       二等奖: 2班  陈于、2班 赵琦、3班 李灵、4班 张亚杰、 4班  程诗棋、5班 王瀚锋、5班 费庄禾、 5班 杨陈子、  6班 朱炜笑、7班 戴泊心、7班 柳妍、7班 杨静萱、 6班 刘珩

       三等奖: 2 班 付汤雅、9班 顾桐、9班 鲍蓉蓉、1 班  郭钱程、 3 班 靖名成、4 班 张子嫣

观看《钱学森》,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观看现场

 

       附:部分获奖观后感

4.在祖国,我是自由的!

——《钱学森》观后感

初一(9)班   叶畅

       “在中国你能干什么,你何苦从一个航空技术发达的地方回到一个农耕社会呢?”

       “在祖国,我是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我可以种苹果。”

       在报告厅里,同学们正在观看电影《钱学森》,被钱学森的爱国深情而感动。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为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以及导弹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帮助使中国创造出原子弹至少提前了20年,20年在现在看来很快,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20年,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钱学森》这部电影讲述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一天,身在美国的他决定回到中国,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他打好了机票,准备回香港,却被美方拦了下来。

       因为美方不愿意失去钱学森这个人才,一位将军甚至说钱学森能抵得上五个师。可钱学森执意要回中国,美方为了留住钱学森,不择手段,甚至诬陷钱学森是中国派来的间谍,面对美方的种种阻拦,钱学森仍没有放弃,几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中国,钱学森日夜工作,只为早日创造出原子弹和卫星,经常来到前线,帮助鼓励大家,带领大家一起做实验,推论,不断修改,不断进步。终于,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火箭升空了。中华民族沸腾了!

       在那时,钱学森想:这就是我种的苹果!

       没错,中国可能在那时并不强大,但中国人勤奋,中国人有智慧,中国人有骨气,中国人能面对困难不低头,勇敢的迎上去!总有一天中国能站在世界的巅峰!

       钱学森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他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他能在强烈的打压下丝毫不动,他能在不可抗拒的诱惑下不以为然。他的爱国情是滚滚长江水,波涛汹涌,永远向东流;他的爱国情是五星红旗,鲜红热烈,永远升在心中!

       他的心中永远有着一个执着的信念:我是一个中国人,在祖国,我是自由的!

       钱学森先生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化做一棵草,在祖国大地上勃勃生长;他化做一条河,在祖国大地上潺潺流淌;他化做一颗星,在浩瀚的天际遥望祖国大地,注视着它,注视它的成长,注视它的强大,注视着它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他永远是个中国人,他铸造了中国梦!

       我们都是中国人,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大步奔跑,我们朗爽欢笑。我们无所顾忌,毫无羁绊,只因为,在祖国,我是自由的!

 

7.观《钱学森》有感

初一(1)班 江玮琪

       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因为看到了反对共产党而引起的纷乱,多年的回国愿望终于再次萌生。正如片中美方对钱学森的评价:“一个钱学森,顶五个海军陆战师。”这也使他的归国之路必将困难重重。果不其然,在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先后派了他往昔的好友,政要人士来纷纷劝说,却都无功而返。最终,美方网罗罪名对他进行逮捕,软禁。而钱学森不屈不挠,宁愿被逮捕入狱却不肯动摇回国的信念。终于,他写信辗转到中国,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用十一名战俘换回了他的归国路。

       回国后的他在中国没有精良的技术和学术人才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地开始发展两弹一星的工作。在无数个日夜的挑灯研究和因为简单的最低层的零件略有偏差而导致的失败,他无数次失败却又引领国人重新研制,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导弹事业。终于,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影片将要结尾的时候,切换到了纪录片,钱学森临终,国内所有政要都来为他送行,他的妻子也已是垂暮老人,她走到躺在床上的他面前,搂住他的头,泪如雨下。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楚地认识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就被他那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爱国之心感动,正值祖国母亲的生日,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那种割舍不去的深情。

       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什么是为国贡献,我们都在为国家尽职尽责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无时无刻不在心系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使我感动无言。现在,中国的科技正飞速发展,未来,是需要我们的时刻,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为祖国的未来能跻身强国,实现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发,从古至今,多少英雄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中华民族从不缺爱国人士,从不丢铮铮铁骨,如今,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作出贡献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定当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向钱学森学习,出色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8.钱学森的苹果树

——《钱学森》影片观后感

初一(1)班 钟妍

       玫瑰色、绛紫色、暖橙色……五彩纷呈的晚霞挂在天边,一恍惚,竟以为天空正在燃烧。夕阳的余晖洒在莽莽黄沙上,沙砾间像是闪烁着星光。西风萧瑟中,一个庞然大物静静地矗立着,线条流畅的银白色躯壳上反射着优雅从容的冷光。它是一枚导弹,即使它只是这个国家仍显稚嫩的起步之作,但它的威慑力仍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只需要谁按下点火的按钮,它就可以展现出自己恐怖的威能,目的地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将它阻挡,所有生命都会在爆炸的轰鸣声中融化得灰飞烟灭。在它身边,任何事物都显得渺小如尘埃的。

       在它身边,站着一位瘦削干练的中年男子。他的身形并不高大,然而他的脊梁却挺得直直的,看向导弹的目光中,有欣慰,有自豪,还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情绪。在这片仿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他喃喃自语:“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

       他叫钱学森。

       1935年,他赴美留学,在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次年,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他最得意的门生。年仅28岁就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可以说是前途似锦。如果他一直在美国呆下去的话,他就可以在最好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天才,也许,他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要比现在大得多得多。同时也决不会再有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充满崎岖和坎坷的人生。当然也可能会被国人不齿或者最起码觉得遗憾,前提是没有导弹的中国还没有被夷为平地,不过即使是苟延残喘地延续了下来也不可能再有什么话语权了吧。

       可是他没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后,他立即与妻子商议,立刻回祖国建设,履行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诺言。但是,他知道的实在是太多、太重要了,到了美国不得不撕下“民主”的面具露出狰狞的嘴脸的地步。1950年,钱学森到港口准备回祖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关入监狱。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过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断努力——甚至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被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为交换条件,钱学森终于得偿所愿,带着夫人、一对幼小的儿女和那颗“苹果树”的“种子”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向着魂牵梦绕的祖国的方向前行。

       回到祖国后,又有新的问题摆在了钱学森面前:没有试车台,没有风洞,也没有资金。但是,在钱学森和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心中,祖国荣誉、祖国利益面前,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现在,那颗“苹果树”已经在沙漠中深深扎根,我们已经可以在它的荫庇下安心学习工作,而不必像现在的阿富汗或伊拉克人一样为了生存疲于奔命,随时可能被无情的炮火夺去生命; “东风”已经不再是虚张声势了,因为任何人,哪怕是目前唯一的“世界大国”美国都要忌惮于它的实力,它不再稚嫩了,已经可以将一切罪恶席卷而亡。正是因为钱学森的归来,我们才会拥有这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他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推前了20年!

       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幸福而感激着。

       向你敬礼,钱爷爷!我们定当接过你“苹果树”的种子,用我们毕生精力去播种、耕耘,承担起我们零零后对伟大祖国的历史使命!

 

17.观《钱学森》有感

初一(6班)张诗妍

       “刷”地一下,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的报告厅内大大小小的照明灯一齐亮起来了,但“钱学森”那坚定不移的目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地了一部电影——《钱学森》,使我受益匪浅。

       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林毕业于上海交能大学,随后便赴学留学。当时,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着安定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为我的祖国和人民多做点事!”新中国的成立,更增强了钱学森回国的意愿,并做出了决定。但这时,他却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他离开美国,诬蔑他,以莫须有的罪行将他逮捕入狱。整整五年时间,他过着与世隔绝的拘禁生活。艰苦的牢狱生活并没有磨灭掉他返回祖国的意志。最后,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全力帮助下,饱受折磨的他终于乘坐上轮船驶向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也由于他的回国,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技术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

       “钱学森,你浓浓的爱国情义深深地鼓舞着我们。”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叹道。就算有金钱的诱惑,有伤痛的折磨,有美国人对他的种种干涉,他都忍着、熬着,心中唯一念头——我要回国,都不曾动摇。他的目光、声音、举止都向我们展现出了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而现在的有些人呢?有时竟会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做出错误的动作,甚至违反做人做事的原则,最终会伤害他人或者国家的利益。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担忧的事啊!也有些人会忍受不住伤痛的折磨,放弃自己的学习、事业、甚至梦想。就拿我自己来说,前几天我膝盖被蹭破了点皮,走路时稍微有点疼,而这种疼痛是我能够忍受的。但上体育课时,我竟然想放弃自己学习、锻炼的机会。与美国人给钱学森身体上的伤痛相比,我那点小伤又何足挂齿?钱学森回家的意志一点都没动摇,而我早已有了退缩的念头。相比之下,真是相形见绌,惭愧极了。

       我敬爱的科学家钱学森,您的一片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要像您一样,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明天添上绚丽的一笔!

 

24.《钱学森》观后感

初一(8)班 夏劲松

       "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中国现代化之父"。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新中国成立之时,需要大量的人才,许多海外中国专家不想回国时,他毅然地返回祖国,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崇拜,无法忘怀!

       记得在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位美国科学家问钱学森:"一个航空专业的科学家回到农耕时代,难道你是去种苹果吗?""只要我在祖国,无论干什么我都激情澎拜,我要让我的苹果成熟丰收!"钱学森十分坚定。果不其然,过了15年以后,他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将一棵棵"沙漠"之中的"苹果树"硬是浇灌出了一颗颗硕果累累丰收的"苹果"——“东风一号”导弹、"569”氢弹等。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

       美利坚五角大厦的一位高级军事顾问曾说过:"钱学森一个人,可以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从这句话中,可见钱学森对空气动力学和美国军工的重要性。我想,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相当于美国五个海军陆战师!但是有些人忽略了这位军事顾问的下半句话:"如果他非要回到红色中国去,我们宁可枪毙了他!"不是美国军事界憎恨钱学森,而是钱学森是一剂"加速剂",是一把"钥匙"。他回国,会导致中国的军事超人的速度发展,便于中国打开美利坚帝国对于中国"军事、经济、外交"这把锁。为现在中国的崛起发挥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所以这就是这位军事顾问宁可"鱼死网破"也不愿钱学森回到中国来的原因。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想尽一切方法回国,为了国家的进步,他离开五角大楼。被软禁,遭舆论;房子被封,不吃不喝。仍然在白炽灯下继续写作,为回国之后做准备。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习的!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必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我想起周恩来总理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只有我们这一代强了,中国才能强,才不会被其他国家压迫。几天前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天宫2号"太空站。他们的根,都系在这位爱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上,钱学森做出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历史是不能湮灭的!

       如果说这次观后感使我想到了什么,那就是:志向、拼搏、努力、奉献,为了我们祖国更加昌盛繁华;为了更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天。

 

25.《钱学森》观后感

初一(8)班 汤净然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下午,我们坐在报告厅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是的 ,人生选择权我们不能转让你的每一项选择,都要你自己来承担后果的。你的痛,你的苦,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乃至你的人生,任何人都负担不起责任。因此,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都需要做出选择。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26.爱国者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

初一(8)班  张源栩

       以前,我对钱学森的印象只有“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这些模糊的概念。在看过电影《钱学森》之后,我对这位科学巨匠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影片介绍了钱学森赴美留学,学有所成之后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让中国的航天技术整体向前推进了二十年这样一个曲折而又荡气回肠的故事。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得到了当时著名的教授冯﹒卡门的赏识,在其悉心指导下,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引起了轰动,随后钱学森致力于导弹技术以及航天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时该领域的佼佼者。然而,优越的生活条件,完备的科研机制,较高的学术威望,这些都没有让钱学森的心完全沉静下来。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中国,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是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梦想。他始终记得自己留学前离开祖国时说的话:“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去美国学习技术,他日学成归来,必定为你的复兴效劳!”

       可是这一“归来”却让钱学森整整等了五年。美国政府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百般阻挠,甚至将其软禁起来。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的一句道出了其中的玄机“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愿把他枪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冲破重重阻碍,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原子弹、氢弹相继试爆成功,第一颗卫星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同时,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为中国航天航空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完影片,我的内心被震撼了,“爱国”这两个字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如今,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好多人心里,“爱国”这两个字已经逐渐淡漠。而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许多名牌大学的聘请,放弃了宽敞舒适的别墅,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毅然决然的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

       向钱学森学习,就要学习他那种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大无畏精神,他可以为了祖国放弃一切,甚至生命。在回国以后,不讲任何条件,和同伴们同甘共苦,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现下有了钱就削尖脑袋想到国外的那些人难道不觉得脸红吗?

备案编号:苏ICP备10012540号 扬州 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82号
Copyright ShuRen School Of YangZhou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All Rights Reserved
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 邮政编码 :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