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响应“全市中小学生‘三走进’活动”的号召,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烈士,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4月4日下午,我校南门街校区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清明祭扫英烈活动。
下午1点40分,全体初一学生齐集操场,举行了庄严肃穆的“三走进”活动启动仪式。首先,是年级主任张蕊老师讲话。张主任再次强调了本次活动的教育意义,同时明确了活动中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接着,初一年级大队长吴思睿、副大队长陈功同学分别代表全体学生发言。在简单的行前动员后,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全体初一学生兵分三路,2班、4班至10班参观江上青史料馆,11班至18班参观史公祠纪念馆,1班、3班及英特联盟参观朱自清故居。
初一年级主任张蕊行前讲话
操场集合
副大队长陈功发言
大队长吴思睿发言
列队出发
“三走进”之江上青史料馆
初一5班 张语舒
第一分队的同学们排着整齐的列队,步行来到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江上青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大家认真仔细阅读了他创作的以《前进曲》为代表的革命诗篇,重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革命事迹和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
通过参观,同学们对江上青烈士教书育人、抗日救亡、血洒淮北、赤子报国的一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切身体会到了革命先烈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刻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据了解,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总面积达900平方米。展览共分为七个部分。在陈展的形式上,通过文字、图片、场景、投影、幻影成像等方式,展示了江上青烈士投身革命、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听导游介绍
“三走进”之史公祠纪念馆
初一15班 金宁辉
春草又青清明又至,4日下午1点40分,第二分队列好队伍,擎着队旗举起班牌徒步向史公祠出发。2时许,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史公祠纪念馆。
穿过厚重古朴的大门,两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分列两旁守候,不禁让人联想到“秋季,叶黄落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模样。
沿着石径走到庄严古朴的大厅前,一块牌匾映入眼帘,匾额上书写着“飨堂”二字,厅内有一尊史可法塑像。只见他头戴乌纱帽,身着朝服,双手放在膝上,端端正正地坐在太师椅上,紧闭的双唇仿佛在跟清兵宣告:“城在人在,城毁人亡!”栩栩如生的画像加之丰富生动的讲解,让我们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当时的惨烈景象。
扬州是史可法生前力战到死的地方。当时明朝很多城池已经沦陷,满清入主中原已经是大势所趋。史可法退到扬州以后,殊死抵抗清军的进攻。在两军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接受敌方的劝降书,而是选择维护民族尊严与扬州共存亡。最终他与城池一同化为了灰烬。
我们在堂前拿出准备好的纸笔,专心聆听、认真记录,在了解到更多历史的同时,对史可法的敬佩之情也更加浓烈。数百年来史可法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重,清代文人张尔为他写下:“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直到今天,一提到史可法,大家都会尊称他一声“史公”。
走出飨堂,一座如山丘般的土坟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史可法的衣冠冢,他的义子在城毁人亡后去寻找他的遗体,由于夏天自然原因,导致尸体无法辨认。只能将他的衣冠代为入葬。坟前有块墓碑,上书“史忠正公墓”。冢旁几株枝干遒劲的梅花,梅花坚强不屈的傲骨之风不正就是史可法的精神映照吗?
出了飨堂,沿着曲径通幽的小道,我们还参观了飨堂后面的一些建筑,欣赏了一些书画作品,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三走进”活动,我们定会时刻牢记扬州十日的悲惨情景,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也必将得以延续。除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还应学会感恩与珍惜当下,不忘初心,争做新时代好队员。
参观史公祠
“三走进”之朱自清故居
英特4班 张雅雯
同学们一路上表情肃穆,心情沉重。第三分队同学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参观朱自清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其生前工作环境。朱自清一生清贫,但他从不阿谀奉承、不虚伪,一身傲骨。对于他的逝世,同学们无不感到惋惜。
朱自清故居位于安乐巷25号。其内部陈设朴素,环境庄重,让人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奋笔疾书,研究典籍的情景。朱自清先生的雕像目光炯炯有神,表情严肃。他挺直腰杆,拒绝美国救济粮食的慷慨激昂和凌然正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次活动。学校以让同学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主要出发点,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为自己是扬州人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而无比光荣,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学习朱自清先生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的信念。
参观朱自清故居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