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南门街校区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差异合作教学范式评比活动。活动分成两轮进行。
第一轮比赛是各年级备课组内选拔。按照学校要求,符合在树人工作满两年的教师均可报名参加,并结合个人意愿,最终由初二语文备课组朱美红、张远影和初三语文备课组熊艳共三位老师参加选拔。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我们的评比活动正是对新政的最好响应,最切实最有效的推进。本次评比上课内容的选择是同备课组相同课题,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紧扣差异合作的教学范式,按照授课教师本身课程安排的时间,各位评委老师进班听课评课。
12月1日周三,上午第三节课熊艳老师在初三4班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课。这节课主要从人物对话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以士之精神贯穿全课,引领学生了解士之来源,明白士之责任,体悟士之精魂。第一环节由探索士这个字的起源入手,让学生了解《战国策》中涌现出来的性格各异的士。第二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内接龙翻译文章,并以白话文分角色朗读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已有初步感知。第三环节,以戏剧的形式,从对话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对比衬托方法运用的讲解,因为贯穿其中。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多种形式朗读,沉浸式体会人物形象。最后一环节,让学生从易地之举的可行性出发,思考文章的真实性,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战国策》的小说笔法。 本节课紧扣“学、研、评、展”的差异合作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了解这位来自安陵小国的使者唐雎,以一己之力,让秦王暂时放弃了对安陵国的吞并,上演了安陵国的落日辉煌。同时,让学生领略战国时期士之精魂,在学习中成长。
熊艳老师授课
评委老师们听课
12月1日周三,上午第四节课朱美红老师在初二11班讲授《昆明的雨》一课。这节课紧紧围绕差异合作教学的模式,将整堂课分成四个板块:一自学质疑,二合作研讨,三差异点评四巩固拓展。其中第一板块自学质疑为课前的预习板块,上课采用提问形式来检验预习质量。
课堂上将全班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大家自己分工协商,共同探讨每道题的答案,最后再每人负责一道题的解答。重点进行合作研讨,分析本文哪里直接写雨,另外还写了哪些景、事、人,以及写了这么多事物的作用,并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共同探讨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形散神聚。差异点评环节,则重点点评散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和鉴赏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汪曾祺散文淡而雅的感悟。最后一个板块是巩固拓展。承接上一板块的语言特色,本板块要求学生仿写扬州风物,从而达到对语言风格的进一步训练,也是对汪曾祺散文的写作特色学习的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朱美红老师授课
课堂小组合作
评委老师们听课
12月2日周四,上午第四节张远影老师在初二4班讲授《昆明的雨》一课。本节课主要从汪曾祺画家、美食家、作家的三重身份出发,随文进行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读,引领学生梳理文章框架,通过三重任务带领学生感悟散文中牵引的感情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
第一环节设计小组合作,要求为汪曾祺给巫宁坤的再画一幅赠画,突出昆明的雨的特点,明确学习小组中汇报人、朗读者、记录员的分工,让学生各展所长,趣味性强。展示过后,组际互评,量化打分,让学生学会在点评的过程中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第二环节拟写美食推荐语,设定三个挑战难度增强学生研究汪曾祺“淡而有味”的散文语言特色,帮助学生关注作者选用的形容词、标点符号以及“留白”艺术的使用。第三环节设定思辨任务,通过对名人评论的探讨与论辩,引出文本的情感线索,通过朗读文章首尾呼应的“我想念昆明的雨”重音处理的不同,以此体悟作者在散文中的情感流转。三个环节设计将差异合作“学—研—评—展”的要求与各个层级任务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为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课堂作业设置让学生拓展阅读《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不仅符合“1+n”的阅读模式,还可以让孩子品读体味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
张远影老师授课
评委老师们听课
第二轮是在授课的三位老师中,评委们推荐朱美红老师来讲授差异合作教学范式的校区展示课。
朱美红老师校级展示课《昆明的雨》
12月7日周二,下午第一节,朱美红老师借用初二2班在未来教室面向树人学校两个校区所有语文教师开设《昆明的雨》一课。这节课的设计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研评展四个板块,增加了必答题和抢答题的模式,课堂更灵活,形式更自由,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广阔。
这节展示课获得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研评展的教学范式进一步得到了推进与落实,高效课堂也增加了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