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所叹。2023年12月11日下午,在班主任朱立云老师的带领下,初二(10)中队的同学们来到仁丰里的梧桐院,参加非遗研学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分为篆刻、通草花、拓印和剪纸四个板块,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趣味十足,同学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激发出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与好奇,受益匪浅。
篆刻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在“刀山石海”中体验和感悟方寸之间的艺术。今天,我们有幸在梧桐院体验篆刻,整个过程生动有趣、内容丰富,让大家对篆刻知识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中指顶住刻刀的侧面,食指和拇指捏住刀杆,小指顶住印章,角度约45度一点点往前推……”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手握刻刀,全神贯注在印石上细心操作,不时就篆刻技巧向老师请教,现场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氛围,在学习篆刻技艺的同时感受到篆刻的魅力,让大家领略了篆刻艺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意趣。
通草花
通草花是扬州的特色非遗之一。制作时先将通草浸湿,然后剪、裁、捏、捻、压、粘,后用铁丝将花瓣穿起,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最后用花艺胶带将通草花缠在发簪上,涂上颜色,一枝通草花发簪就做好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扬州通草花的制作技艺薪火不灭、代代相传。
剪纸
在扬州非遗文化中,剪纸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远处看,剪纸乃玲珑如珠宝;近处看,剪纸乃精巧如天工。早在唐代时便有了“翦彩为人起晋风”的句子。初识剪纸,方不觉其难;拿起剪刀,才发现剪纸之不易。剪纸时需要的细心比平常多得多。同学们终于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的正确性。我们于一次次失败中成长,在老师不断的帮助与指导下,每个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心仪之作并深入地了解了这种古典雅致的“老手艺”。
拓印
木屑飞扬,墨有留香。教室中,大家专心致志。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清洗、涂水、上纸、拍按、覆纸、待干、上墨……大家的动作是生疏的,心里是期待的。在老师的手把手地指导下,一幅幅具有中国韵味的作品被拓印而出。“福”“吉祥”“平安”“立德树人”等字样,饱含同学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非遗的热爱。非遗文化不仅会在纸上传承,更会在实践中发扬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增添了几抹乐趣,也学会了本领,陶冶了情操。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