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市树人高级中学举办的“锦绣中华·家乡印记”国庆主题征文活动圆满落幕,全校学生踊跃参与,用文字记录家乡变迁,以真情讲述家国故事。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征文模式,要求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走出课堂,深入街巷,通过实地寻访、人物访谈等形式,挖掘家乡真实故事,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这是我校“锦绣中华·家乡印记”征文活动中最为生动的国庆献礼。
01 行走的课堂:在街巷中感知家国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聆听一位修脚师傅的故事。”高一年级的朱同学在作文中记录了与东关街坚守了五十年的修脚师的对话。
“修脚在扬州过去叫‘足医’,我们不只是修脚,更是在治病。这双手还在,我就觉得自己还没老透。”老修脚匠朴实的话语通过学生的笔触,折射出时代发展中的家乡烙印。
这种“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创作方式,正是我校此次征文活动的鲜明特色。
从个园的竹石到瘦西湖的明月,从古运河畔的船工到东关街上的糖画艺人,学生们不再满足于空泛的抒情,而是扎进生活深处,寻找具象而微的家乡符号。
02 笔尖的传承:青春视角下的文化坚守
“园的形态天翻地覆,”高一学生朱娅榕在作品中写道,“但它的灵魂——那由时间、微生物和一代代人的智慧共同酿造的味觉灵魂,从未离去。”
同学们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的忧思,也有对新兴文化蓬勃发展的欣喜。
一位同学细致描绘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平均年龄65岁的他们,如何用乡音向四海宾朋讲述运河故事;另一位同学则记录了城市书店里年轻人阅读与交流的新风尚。
03 教育的创新:让家国情怀可触可感
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表示:“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家乡人物志’和‘家乡风物志’两种形式参与征文,就是要让宏大的‘爱国’主题变得具体而亲切。”
真实寻访、具体描写、真情实感——这三项要求确保了作品的质量。学校还组织了写作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掌握非虚构写作的技巧。
评审过程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不少作品不仅文笔流畅,更展现出深刻的思考。有同学在探访老城区后写道:“青砖黛瓦间,藏着扬州的昨天与今天;而我们的笔,要书写出它的明天。”
“通过这次征文,我意识到爱国可以从爱家乡开始,从了解脚下这片土地开始。”获奖学生代表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这些作品仿佛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学生们看见了更立体的家乡,更生动的中国。
教育的意义,在笔墨间静静流淌;家国的情怀,在青春中深深扎根。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高一(1) 李歆瑶 高一(3) 肖懿尘 高一(5) 陈雨馨 高一(6)李朝扬 高一(8)张沈航宇 高一(10)朱娅榕
二等奖:高一(2)黄瑞洋 高一(3)魏烨 高一(4)班 孙方雅 高一(4)潘睿熙 高一(9) 吴双 高一(11) 李岩修 高一(12)王歆祎 高一(14) 王熙诚
三等奖:高一(1)徐语萱 高一(2) 方诗淳 高一(3)姚天琪 高一(3)卞皓轩 高一(9)张欣怡 高一(15)陈紫歆 高一(4) 曹艺萱 高一(5) 刘雨辰 高一(6)朱泓瑞 高一(7)王腾悠 高一(7)常飞扬 高一(8)殷悦 高一(10)朱文熙 高一(11) 孙琳雅 高一(12) 王巍然 高一(15)纪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