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6日,来自江苏的近百名学子踏上了为期五天六夜的港澳研学之旅。此次行程以“文化寻根·科技逐梦”为主题,涵盖历史、教育、自然与科技等多元领域,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深化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感受港澳与内地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
首日:香港文化初体验,回归精神浸润心田。7月1日清晨,树人学子们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开启旅程。在品尝地道港式茶餐厅午餐后,一起前往西九龙文化街区举行了隆重的开营仪式。主办方代表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学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精神的远行,希望同学们在行走中感受国家发展的脉搏。” 随后,学子们漫步星光大道文化街区,触摸成龙、刘德华等影视巨星的手印,通过AR互动装置重温《英雄本色》《无间道》等经典影片片段,沉浸式感受香港电影工业的黄金时代。傍晚,师生们齐聚紫荆广场,与香港市民共同观看降旗仪式。当国旗与区旗在暮色中缓缓降下,仪仗队整齐的步伐声与《歌唱祖国》的旋律交织,现场学子们庄严肃立,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带队老师表示:“在香港回归28周年之际参与这一仪式,对孩子们而言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学府与市井:多元香港的立体拼图 。7月2日,行程聚焦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香港大学,学子们品尝了港大茶餐厅的经典早餐后,与港大学霸展开面对面交流。“港大的学术氛围既严谨又包容,学长学姐分享的跨学科研究经历让我深受启发。”来自树人的初一学生吴同学说道。漫步校园时,红砖拱廊、孙中山雕像等历史遗迹与现代化教学楼相映成趣,学子们在百年石阶上聆听港大从1910年建校至今的发展故事,感受其作为亚洲顶尖学府的底蕴。下午,学子们乘坐叮叮车穿梭港岛街巷,沿途欣赏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在香港大馆,通过监狱遗址、法律博物馆的展品,了解香港从殖民时期到回归后的法治进程。凤凰卫视参访中,同学们走进新闻直播间,亲身体验主播工作,见证《香港早晨》等节目的制作流程,深刻理解媒体在传递社会价值中的作用。夜幕降临,师生们乘坐缆车登上太平山顶。从黄昏到华灯初上,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尽收眼底。半山扶梯旁,带队老师结合《重庆森林》等电影取景地,讲述香港的文化融合,让学子们在光影变幻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童话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启迪。 7月3日,迪士尼乐园成为欢乐与教育的双重课堂。学子们分组完成“明日世界”的科技任务,在“探险世界”了解热带雨林生态保护,更在“梦想花园”通过舞台剧《冰雪奇缘》感受勇气与真爱的力量。“迪士尼不仅是游乐场,更是传递正能量的平台。”老师们表示,“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团队协作,也体会到了‘永远相信梦想’的深意。”
7月4日的行程聚焦自然探索与科技互动。在香港仔渔村,学子们登上传统渔船,学习渔业文化与海洋生态保护知识。随后前往桥咀洲地质公园,乘船穿越火山岩柱群,寻找海浪侵蚀形成的“菠萝包”石头,沿着地质步道了解香港1.4亿年前的火山活动历史。傍晚,香港太空馆的互动展品让学子们在模拟太空舱、天文望远镜观测中探索宇宙奥秘,激发了对航天科技的浓厚兴趣。
澳门篇章:历史印记与现代活力的交响。 7月5日,学子们乘坐金巴跨越港珠澳大桥。这座全长55公里的“世纪工程”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承载着“一国两制”下三地协同发展的愿景。抵达澳门后,澳门大学的校园参访让学子们领略到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魅力,而澳门回归陈列馆中各省赠送的贺礼(如江苏省的木雕《花好月圆》、西藏的挂毯),则生动展现了全国人民对澳门回归的深情祝福。在大三巴牌坊,学子们通过残垣断壁感受澳门四百余年的中西文化交融;官也街的葡式蛋挞、木糠布甸等美食,让舌尖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夜幕降临时,金莲花广场的灯光秀与“盛世莲花”雕塑交相辉映,学子们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瞬间。
结营:成长路上的里程碑。行程中,学子们还分组进行了研学总结。“第一次独自整理行李、第一次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第一次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张同学在分享中细数收获。许多学生提到,港澳之行让他们对“一国两制”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香港的法治精神、澳门的文化包容,都是国家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带队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而应让学生在行走中感知世界。此次研学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据了解,主办方将整理学子们的研学日记与摄影作品,制作成《行走的课堂》纪念册,让这段旅程成为永久的记忆。
五天六夜的港澳行,树人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受文化,在迪士尼的童话中守护童真,在地质公园的奇观中敬畏自然,在高校交流中树立志向。正如行程尾声时一位学生所说:“港澳与内地血脉相连,我们不仅是旅行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未来的建设者。”这场旅程虽已结束,但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家国情怀的种子已在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