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杏坛秋,强师聚力绘新图。为深化初高中教学改革,锤炼教师队伍,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于9月19日至20日举办了“强师计划”专项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家评课与专题讲座三大环节,碰撞思想火花,旨在聚焦课堂转型,共同探索素养导向的教学新路径,助力每一位教师在交流与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与自我超越。
(一)课堂展示、专家讲座、智慧引领
【数学组】
19日下午,我校初中部王久江老师与高中部顾福勇老师分别开展了教学展示课。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与邹佳晨教授在评课中指出,课堂体现了较强的生活素养,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举例,激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思考。他们同时建议,在使用生活情境导入时,应进一步突出新知识获取的不可替代性,实现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有机融合。
王久江老师上课(初中)
听课现场(初中)
学生课堂(初中)
顾福勇老师上课(高中)
听课现场(高中)
学生课堂(高中)
汪晓勤教授评课
邹佳晨教授评课
20日上午,汪晓勤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为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中的“求同存异”“形诡量均”“积微成著”“类聚群分”“殊途同归”五大核心思想,并结合实例说明其教学应用。它以具体知识点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将中华优秀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实际路径与方法,这也为我校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与创新思路,增强了学科育人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汪晓勤教授做专题讲座
【初中英语组】
19日下午,孙玥老师和殷琳老师分别开设了一节公开课。孙玥老师的课堂充满创意,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沉浸于英语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殷琳老师则凭借清晰的教学逻辑与多样的互动形式,让知识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俞红珍亲临现场听课,全程专注,细致捕捉课堂中的教学亮点与可优化之处。课后,俞教授既肯定了两位教师在课堂把控、学生引导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又从教学深度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等维度给出专业建议,为教师教学精进指明方向。
孙玥老师上课
殷琳老师上课
听课现场
俞红珍教授评课
评课现场
20日上午,俞教授以“英语教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为题作报告。她结合大量实例,从选题、逻辑架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为教师开展教研论文写作拨开迷雾。两个校区全体初中部英语教师认真聆听、积极记录,收获满满。
俞红珍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高中英语组】
19日下午的展示课活动中,王丽平老师以一节文学作品选读课,通过亲切的个人经历导入,引导学生围绕小说四要素层层深入,挖掘主题意义,展现了扎实的设计功力与精巧的情境创设。陈海强老师则呈现了一节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以读促写课,他在王老师的教学基础上融入了中西文化比较,以清晰的语篇模式分析帮助学生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跨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华东师范大学程晓教授在评课中充分肯定了两位教师的共同优点,并称赞王老师“问题设计细致、铺垫充分”,陈老师“思路清晰、语篇分析到位”,同时也建议进一步放手课堂,赋予学生更多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王丽平老师上课
陈海强老师上课
听课现场
学生课堂
程晓教授评课
20日上午,程晓教授在502会议室开展了题为“基于教学实践的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作为哲学博士(语言学方向)、主要从事语言教师教育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她凭借丰富的科研与教学经验,从论文特征、结构、写作方法、撰写过程与常见问题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将日常教学转化为研究成果。讲座中,她不仅分享了实用的写作技巧,更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现场互动指导,帮助教师明晰科研方向,破解写作难题。
程晓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化学生物组】
19日下午是学员教学展示课活动,生物组李任老师开设了《细胞中的核酸》展示课,本节展示课设置了丰富的环节,从结构层面阐述了核酸的组成元素、结构片段;从功能方面生动展示了核酸在遗传方面的核心作用。李老师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大家打开了一扇认识核酸世界的大门,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学习之旅。
李任老师上课
听课现场
学生课堂
丁伟教授评课
评课现场
20日上午是华东师范大学丁伟教授进行专家讲座,丁教授的讲座聚焦“多重表征下的教学重构”这一核心教学理念,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实践参考。丁教授首先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谈到教学重构的意义;然后从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数字表征这些多重表征的角度来例谈教学重构的可行性;最后从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能力综合化方面阐述了教学重构的核心目标。丁教授的讲座助力我们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丁伟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历史心理组】
1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徐继玲教授分别观摩了初中部成汝美老师与高中部蔡静老师的展示课。成老师的概念展示、问题设计,蔡老师的课堂导入及一气呵成的流程,都给了徐教授深刻的印象。她在评课中充分肯定了课程的问题链设计与史料运用,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出了宝贵建议。
成汝美老师上课(初中)
蔡静老师上课(高中)
听课现场
学生课堂
徐继玲教授评课
20日上午,徐教授以“国外历史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启示”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围绕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落实展开。她通过“午餐打架”和“波士顿惨案”等案例,深入剖析了历史叙述的多元性,重点介绍了“模拟法庭”等情境教学模式中的跨学科实践。她还展示了澳大利亚教科书问题设置的三个梯度——理解、理解与分析、分析与评估,为教师们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学设计参考;同时也为我校历史教师带来了国际视野下的教学创新思路,有效促进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
徐继玲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政治音乐组】
19日下午,李芳老师开设了一节初一新授课——《家的意味》。李老师的课堂以“探寻家的丰富意味”为总议题、以“解析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意义”“认识家风的作用”为子议题展开,通过师生合作,深化了学生对家的意味的认识。课堂结束,大家对李老师的课进行点评。李老师的课堂“有魂”——价值引领、家国情怀;“有道”——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课标要求;“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王蓓提出了一个中学政治课都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处理道德修养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李芳老师上课
听课现场
叶王蓓教授评课
副校长童敏娟评课
评课现场
20日上午,叶王蓓教授为大家作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的讲座,讲座从小学道法课入手,阐明高阶思维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与现代教学评价的对比;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释了AI如何赋能教学。讲座既有前瞻的理论,又有实地的操作,拓宽了参与教师的视野!
叶王蓓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地理体育组】
19日下午,地理组开展展示课与评课活动。初中部崔兰兰老师展示《人口》一课,高中部袁欣老师呈现高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复习课。评课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卢晓旭教授和陈昌文教授强调,课堂教学要以素养为导向,一方面需清晰向学生呈现核心目标,并用“如成串葡萄般层次分明”的“驱动性问题”串联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另一方面要增加学生的表达与互动机会,通过有效提问和及时反馈诊断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素养的提升。
崔兰兰老师上课
听课现场
学生课堂
陈昌文教授评课
副校长程志华评课
评课现场
20日上午,卢晓旭教授作“地理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和人工智能助力”专题讲座,强调教育研究应突出目标、强化实证。会后陈昌文老师补充指出,教育与教育研究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显性与隐性并存,目标呈“霰弹枪”式;而教育研究需转向“狙击枪”式的针对性提升,明确改进目标。由此,为我校地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地理教学改革深化。
卢晓旭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二)德育交流、思维碰撞、实践赋能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推动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9月19日,我校学工部门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德育工作交流活动。出席交流活动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卢晓旭教授、叶王蓓教授、陈肖燕教授、曾思豪教授,凤栖湖校区校长张鹏、副校长程志华、副校长童敏娟及我校学工行政人员。
德育交流现场
交流中,双方围绕我校德育工作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叶王蓓教授就我校“三年”“四季”项目育德实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工,介绍了育德实践手册的编写思路,明确了要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广泛征集育德案例,以丰富德育实践的载体与形式。
专家交流
副校长童敏娟交流
学工行政交流
同时,卢晓旭教授强调德育工作需有清晰目标,要合理划分目标体系与水平层级,以成果来阐明目标达成情况;也提出了探索德育实施的路径不仅要有理论依据,还应纳入课程体系,并且要重视德育过程中各环节在目标体系里的禀赋。此外,卢教授表示典型案例要能突出德育目标,通过案例的定性定量反映目标的达成。
秋风起时帆满劲,强师赋能正当时。本次“强师计划”专项活动在各位专家、同仁的积极参与和热烈研讨中圆满落下帷幕,大家见证了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以及AI赋能教育的奇妙与实效。新学期伊始,相信我校全体教师必将以此为新起点,将活动理念与成果转化为日常教学的扎实行动,笃行致远,共同谱写立德树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