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扬州树人学校的办法,值得大家借鉴!
扬州树人学校语文部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全国教研员部编本教材使用培训会上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所以部编教材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
从每学期推荐一本书,三个学年六本书;到现在的一学期推荐六本书,三年三十六本!温儒敏教授建议,要带领孩子们“连滚带爬”地读,“1+x”地读,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
1、摒除功利,倡导真阅读
做到“真阅读”,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功利性的背题阅读,二是无指导的粗放阅读。考前复习编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自我检测、规范答题表述无可厚非,但如果直接用机械功利的背题取代学生鲜活的阅读体验,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戕害,更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就中考这根指挥棒而言,名著阅读题的分值逐渐加大,考查内容也更广、更细,更注重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阅读过名著。所以与其抱着侥幸心理猜题,不如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进行“真阅读”。但是,这种“真阅读”不应是放养式的漫无目标的粗放阅读,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把手、台阶,要让阅读更有效,要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听说读写,分享促阅读
《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扬州树人学校引导学生组成读书小组,选定探究专题,做好读书计划,筹备读书报告会。
先由学生个人按计划专注阅读,运用批注、笔记等形式记录阅读体验、阅读发现,再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分工、合作,最后以自己擅长的形式在读书报告会上展示、分享读书成果。
语文素养离不开听说读写,所以阅读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口头报告、小组朗诵、论文宣讲、现场表演、微电影、多媒介演绎等,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意,自由选择。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各种层次、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有分享的机会。
通过阅读分享,更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群体发挥特长,展示才华,进一步激发其读书兴趣。同时,这些多元的活动也多维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好地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3、与时俱进,创新乐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要创造性设计一些与时俱进的、接地气儿的读书活动,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如借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我是演员”等口碑综艺的亮点形式,引入到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使阅读活动更加丰满和多元化。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带着学生去读,给学生机会去读,学生是会认真去读的。只要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提供展示、分享的平台,那其中激荡起的火花道道,必令人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