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二(16)班 陈满聪
新学期,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又如期开展了,实践学习就像一场多维度的探索,本次实践活动在生物与英语名著两个方面的深入探索,让我收获了知识的沉淀与思维的成长,也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在探究血液循环原理及制作模型时,我跳出了纸上静态的文字与图片。从分辨心脏左心室、右心房的结构差异,到理清动脉血从心脏流向全身、静脉血携氧返回的路径,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尤其是亲手用软管和容器拼接模型时,当看到“瓣膜”成功阻挡“血液”倒流,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一结构的精妙作用,也深刻体会到:抽象的生理知识,唯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而阅读英语名著《小妇人》,则是一段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心灵之旅。书中马奇家四姐妹在清贫的生活中,各自坚守善良、追逐梦想——梅格对家庭的责任、乔对写作的热爱、贝丝的温柔与艾米的成长,都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成长的勇气。同时,在阅读原版片段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梳理和电影片段的综合,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名著的核心,积累了不少生活化表达,也让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这两项学习,一项带我探索身体内部的生命奥秘,一项让我在文学世界中感受人性的温度。它们看似无关,却共同让我明白: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拓展与心灵的丰盈。
02
初二(6)班 池恒昊
今天于我而言是充满惊喜与收获的一天,物理小孔成像实验的奇妙和英语翻译讲座的意外发现,让我在校园里的这一天格外鲜活。
物理实验课上,听完老师对小孔成像原理的讲解,我和同学们就像一群准备大干一场的“小工匠”,对着乐事薯片筒叮叮当当地忙活起来。在筒底钻小孔时,我握着钻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筒给钻坏了。当把蒙着塑料袋的筒口对准光源,薄膜上出现那清晰的倒影时,我忍不住惊呼出声,原来物理原理在亲手操作下是这么神奇!
进阶实验时,我们用卡纸卷成筒塞进薯片筒,再套上薄膜反向插入。当我透过装置看到更清晰的像时,那种成就感简直难以言表。后来老师关掉灯,红色F形光源在薄膜上呈现出倒立且“远变大、近变小”的像,我凑在旁边一会儿挪远一会儿挪近,看着那不断变化的像,觉得物理世界真是太有趣了,原来课本上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这么生动。
接下来的英语翻译讲座更是给了我不小的冲击。当老师介绍著名翻译家时,听到鲁迅的名字,我和身边的同学都愣住了,原来我们熟知的大作家竟然也是翻译家!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翻译这门学问变得亲切又神秘,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英语学习和文化传播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这一天,从物理实验里的动手乐趣,到英语讲座中的知识冲击,每一刻都让我觉得在校园里的探索充满了意义。
03
初二(9)班 丁羽桐
这门课程彻底打破了我对生理知识的“抽象滤镜”,让血液循环的原理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操作、可观察的实物,收获远超预期。
课堂讲解阶段,老师没有局限于生硬的术语,而是用“心脏作为动力泵、血管作为运输通道”的比喻,一步步拆解体循环从左心室出发、流经全身组织再回右心房,以及肺循环在肺部完成气体交换的完整路径。原本混淆的“动脉血含氧量高、静脉血含氧量低”的区别,搭配简单的示意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了。
真正的突破在动手制作模型环节。我们用不同粗细的软管模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粗软管对应管径大的动脉,细软管则代表分支细密的毛细血管,还在特定位置用小夹子改装成简易瓣膜。当我将染色的液体从“心脏”位置推入,看着液体顺着软管按预设路径流动,遇到“瓣膜”时真的不会倒流,之前课堂上记住的“瓣膜防止血液逆流”的知识点,瞬间有了具象的验证。整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课本没强调的细节:比如毛细血管的细密分布,正是为了让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交换物质。
这门课不仅让我扎实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原理,更让我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意义——亲手操作带来的理解和记忆,远比单纯背诵课本深刻得多。
04
初二(12)班 于思齐
今天,我们来到学校。开启了一段充满了奇妙的学习之旅。英语讲座里,《小妇人》的故事温暖着内心,我尤其喜欢乔.她勇敢追求作家梦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而物理实验课上,我们亲手探索了"小孔成像"的秘密。当" F "光透过小孔形成清晰的倒立像时,我感到无比神奇。这个实验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让我体会到动手的快乐.
这一文一理的交织,仿佛在用不同的语言告诉我同一个道理;真理需要探索和发现。文学真理在人的内心.科学真理在自然的世界。它们都如此迷人,这真让我受益匪浅!
05
初二(5)班 韩昊君
上午英语实践课我参加了张瑾老师主讲的“‘译’术杂谈”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乐趣无穷。整场讲座氛围轻松愉快,欢声笑语不断。
张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为我们揭开了中英翻译中众多有趣的“陷阱”与奥秘。通过电影台词、广告标语和网络热词等生动案例,我深刻体会到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在互动环节中,我真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和艺术再创造的挑战。
这场讲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明白,优秀的翻译者不仅是语言的工匠,更是文化的桥梁搭建者。我们需要在准确传达含义的同时,兼顾意境与美感。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英语应用能力,更激发了我对英语和翻译领域的深层兴趣,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学习体验。
06
初二(11)班 施博雯
今天的英语讲座别开生面,英语老师以风趣的言语与鲜活的电影片段为舟,引我们徜徉于《小妇人》的文学世界。四姐妹的悲欢离合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跃然于屏幕之上的生动人生,让我在欢笑中深切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其后的物理实验更是亲手探索的旅程。一枚小小的薯片盒,一方细孔,便构建起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当烛光透过小孔,在黑暗中凝成那道清晰而倒立的像时,瞬间的豁然开朗所带来的喜悦无以言表。这亲手验证的过程让我笃信:唯有实践,才是叩响真理之门的唯一路径。
07
初二(7)班 王清珹
社会实践里,我们体验了化学的绚烂,也感受了翻译的魅力。我们在化学实验室里体验了二氧化碳的奇妙特性: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液面却水涨船高,这是因为压强的变化;碳酸钠和白醋碰到一起可以熄灭蜡烛,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助燃——这也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镁条燃烧时的耀眼更是有趣——那小小的金属片发出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在艺术报告厅里,我们感受了翻译的魅力,从了解著名翻译家到自己尝试,当似乎很简单的“You jump,I jump.”被翻译成带着铭心刻骨含义的“生死相随”时,我感受到了翻译的博大精深;当听到“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sun ,moon,and you,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被译为“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时,我更是明白了“信达雅”的内涵。在这场关于翻译的讲座里,我深刻的认识到,翻译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让各国人可以共同感受语言的魅力。
08
初二(15)班 许可欣
参加的课程,犹如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收获满满。在第一阶段,我们踏入了《小妇人》的奇妙世界。书中的四姐妹宛如四颗璀璨的星星,他们的坚韧与善良,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学作品那无与伦比的魅力,以及人性深处的美好。到了第二阶段的生物实验,我们就像一群小工匠,一起动手组装零件。实验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小失误,就像平静湖面泛起涟漪,但我们相互协作,积极解决,很快就恢复了有序的节奏。这次课程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文学似潺潺溪流,触动我们的情感,给予精神的滋养;生物如神秘迷宫,引领我们探索人体的奥秘。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知识的大门,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未知,追求卓越。
09
初二(10)班 李垚羲
这是我们进入初二年级的第一次社会实践课—生物实验和英文“译”术杂谈。在实验课上,学习心脏泵血机制,我被这颗“生命之泵”的精密与神奇深深震撼。它并非简单的“一收一缩”,而是由心房、心室、瓣膜协同完成的高效“流水线作业”,每一次心动周期都像一场精准的生命交响。
从心动周期的分期到心输出量的调节,那些曾看似抽象的概念,通过动画演示和模型讲解变得清晰可感。我真切认识到,心脏每秒不间断的泵血,是血液循环、维持机体活力的核心动力。
用针管推注液体时,我瞬间理解了心室收缩的动力与瓣膜防反流的关键——简单的模拟,让抽象的心脏泵血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也更敬畏生命机制的精妙。
下半场我们听了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英文讲座,仿佛跟着向导走进了语言的幽深秘境。此前我总以为翻译是“字对字”的精准复刻,像用标尺丈量文字,直到老师的分享将这层认知轻轻捅破,才看见语言背后流动的、更鲜活的“意义之河”。
她举的例子在我脑海里闪光:当英文里的 You jump I jump,直译为你跳我跳,这样的翻译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意译却变成了生死相随,直译过后确实能留住文字的模样,却未必能捕捉到字里行间的温度与文化暗纹,而真正的翻译,该是“摆渡人”,撑着“意义”的船,把原文的思想、情感与韵味,稳稳送到另一种语言的彼岸。那些跨越词句表层、直抵意义核心的表达,才是让不同语言的人,能隔着文化差异,听见彼此心声的桥梁。
10
初二(13)班 周科桦
一踏进南门街校园的化学实验室,我的目光就被操作台上的器材牢牢吸住了。试管像剔透的水晶,烧杯上的刻度清晰规整,酒精灯的金属外壳亮得晃眼,新奇感顺着指尖往上窜,我不自觉地挺直腰背,连呼吸都放轻了些,满心盼着快点动手。
“拿试管要注意角度,别碰管口。”老师拿着器材走上讲台,我立刻敛了心神。从器材用途到酒精灯必须盖两次的规范,再到“无氧灭火”的原理,他讲得通俗好懂。我盯着他转动试管的手,眉头不自觉蹙起——生怕漏看一个细节,心里暗戳戳下决心:这次一定要把实验做完美。
实操开始,我们小组秒速分工:我负责检查装置气密性,指尖捏紧导管,眼睛死死盯着水面,直到看见连续的气泡才松口气;同桌调控酒精灯,火苗被她调得大小正好;后排同学握着笔随时记录。递导管时我特意放慢动作,生怕碰歪铁架台。当火焰“噗”地熄灭,我们仨对视一眼,压低声音欢呼,那种协作成功的喜悦,比任何时候都真切。
最让我震撼的是小苏打遇白醋的反应。白色粉末刚入液,“滋滋”声就响起来,细密的气泡争先恐后地往上冒,像有无数小喷泉在里面炸开。我俯身盯着液面,眼睛都看直了,真是一场视觉盛宴。
实验结束后,我还在和同学念叨那些气泡和熄灭的火焰。这堂课,我记住的不只是实验结论,更是捏着导管时的紧张、协作成功的开心,还有发现化学之美的震撼。原来亲手试过,才懂科学有多迷人。
11
初二(14)班 姜语萌
在英语讲座上,主讲张辉老师与我们探讨了英语名著《小妇人》的内容主题,也在电影中为我们讲解其中的人物特点,使我对《小妇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突然随机提问到我。那一刻我微微一愣,随即接过话筒,将心中早已构思好的答案清晰而从容地说了出来。直到坐下时,我才察觉自己的身体仍在发抖。可回想起来,在那么多人注视之下,手握话筒讲话的那一刻,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环绕着我——我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传遍整个教室,坚定而响亮。而老师也很优秀,从容接过我的话,继续深入问题。
化学实验室中,在化学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做了一个又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小实验,提前感受到化学的乐趣,但也在实验中,总会有一些小细节要注意,比如:广口瓶的盖子必须内部朝上放置,不然会蹭灰;倒白醋时,标签要朝手心,防止白醋腐蚀标签而看不清楚。这些细节亦让我们知晓在化学实验中不能忽视任何细节,任何一个可能都会导致实验的成败。
12
初二(8)班 林感
今天,我们初二学子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蜡烛熄灭但水被“吸”入玻璃杯中的有趣现象、花青素在酸碱不同环境下变换的色彩、镁条燃烧产生的耀眼光芒……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化学实验与老师的耐心讲解让我们掌握气压变化和燃烧、花青素的颜色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改变等知识,近距离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紧接着,我们聆听了英语素养讲座,老师以《“译”术杂谈》为题,使我领悟到许渊冲先生笔下的“信达雅”之美;沉醉于同学们自我创新的魅力;体会到意译与直译不同的美好意境。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学习到如何将想法付诸实践,获得了勇于创新、敢于试错的勇气,鼓舞我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迈进!
13
初二(5)班 唐思涵
今天的物理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我用薯片盒和半透明的纸做了一个针孔摄像机。倒立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在纸上,小孔成像竟如此神奇。
原来光线真的会沿直线传播,穿过小孔后形成倒像。这个简单的装置,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复杂的透镜,仅凭一个小孔就能捕捉世界的影像,多么神奇!
这微孔只容一束光穿过,杂光皆被滤去,反而映出澄澈世界。果然:人心若似针孔,收敛散漫的视线,专注于一二事物,亦能照见生命本真。
在这信息纷扰的年代,我们常觉目不暇接,却少见真切。而针孔无言启示:收束杂念,方见真章。
原来至简之中藏有深意,微光亦可照亮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