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初一学子们的数学作业告别了传统的纸笔演算,以一场趣味十足的“翻牌游戏”实践活动,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同学们通过与家人协作探索、动手实验、创意呈现,在“做数学”与“思数学”的融合中,解锁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奥秘,一系列优秀作业尽显思维活力与实践智慧。
在实践中,学生们与家人协作,围绕“7张反面朝上的扑克牌,每次翻3张能否全部翻正”“每次翻2张又能否成功”等问题展开实验。视频作品里,有的家庭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翻牌计数,一人记录每次翻牌后牌面的正反变化,镜头下不仅有亲子互动的温馨画面,更有学生们发现“翻3张能成功,翻2张始终不行”时的疑惑与追问。手抄报作品则成为思维的“可视化载体”:学生们用“+1”代表正面、“-1”代表反面,通过计算牌面数字的积,直观推导翻牌次数与结果的关系:当翻2张牌时,相当于将1张牌连续翻2次,积的符号始终不变,而7张反面朝上的牌初始积为“-1”,永远无法通过翻2张变成“+1”(全部正面),这正是有理数乘法“负负得正”法则的生动应用。
探索环节中,学生们进一步拓展问题边界,尝试“奇数张牌每次翻偶数张”“9张牌的翻牌规律”等延伸实验。部分优秀手抄报不仅清晰记录了不同实验组合的结果(如9张牌每次翻1、3、5、7、9张时可成功,翻2、4、6、8张时无法成功),还总结出“奇数张反面朝上的牌,每次翻奇数张可成功,翻偶数张永远无法成功”的一般结论,展现出从具体操作到抽象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次“翻牌游戏”实践活动,不仅让初一学子深刻理解了“奇数张反面朝上的牌,每次翻偶数张无法全部正面朝上”的一般规律,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与合作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和家人一起学数学,既有趣又能加深理解”。这些优秀作业不仅是知识掌握的证明,更是同学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生动体现,为初中数学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