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学部新闻 >> 国际部

国际部召开新学期国际化交流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16-08-30   

       2016年8月30日下午三点,国际部全体教师齐聚报告厅,召开2016-2017学年新学期国际化交流研讨会。

       在新学期,国际部要求教师阅读关于国际教育和国际升学的书籍文章,通过学习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和人文气质,开阔教师的眼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教师们积极响应,主动学习,在这次研讨会上互相切磋交流,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

       姚泽基老师谈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定义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换言之,国际化教育就是培养出适合全球各地区和适应各种文化的人才!

       唐晓磊老师指出,在国际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比解数理化习题更重要的是,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的判断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本方法。

       王源老师认为,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增加活动、实验、展示、团队合作等形式,作业在原来基础上尝试月度小论文形式。班主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精英气质,要用精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注重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秦楠老师感悟到,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和上课模式更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团队协作和辩证性思维能力;西方课堂更注重给学生展示和锻炼、实践技能的机会;语言教学更注重交际性、实用性和生活性。本人计划百分之四十放在英语基础的学习,以辅助雅思学习;百分之六十放在英语文化的塑造和英语技能的实践。可以开展每周一次的英文文化主题的学生自主展示课,开展辩论、演讲,尽可能了解西方国家的方方面面;老师精心挑选地道的英语时文或经典,进行晨读朗诵比赛;特色社团的建立(如绿色环保社团,不仅仅注重社会实践,也要兼顾西方国家的相关知识,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可以登录相关外文官网,汲取相关信息,做成汇报会,扩大视野)……总之,在各种有意义、有深度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培养人文素养的深度和广度。

       沃诚老师则认为,国际化不是同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寻找什么是适合的途径可以多读书、多参观、多沟通、多实践、多反思等。就物理学科而言,强调要抓住课堂,适当增加课堂容量。课前多准备实验;课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口头表达中训练思维;课后作业多样化:作业纸、发言稿、实验准备等;评价多元化:平时quiz、期中期末test、小论文project,小报告presentation等。

       连琳老师谈到,国外语文教学普遍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我国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很是缺乏。英国的语文课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且每堂课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以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连琳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国际部学生同样在表达能力上存在缺陷。国际部学生是敢于表达的,但是经常会出现辞不达意的现象,那么在国际部可以适当开设演讲与辩论这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变得能说会道。

       乔玉老师指出,国外语言教学普遍重视课外阅读,认为课外要比课内阅读重要得多。在英美等国的中小学,课后作业中都规定了每周的阅读量,并要求家长予以配合,及时报告学生在家完成课外阅读的情况。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将课外阅读视作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好途径。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学好话文则意味着多读书、多写作,而在我国的学校,孩子们学语文每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很少读课外书,那么在国际部可以改观这种现象,每周开设阅读课,将国际部的小小阅览室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大、办好。

       陶力越老师认为,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远比我国重视社会人文课程,不仅表现在课时多、科目多,而又表现在内容难、要求高。譬如英国的地理教学,比较中、英地理教学大纲可发现: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中国地理教学大纲主要从知识的角度加以规定,仍未摆脱知识教育的模式。英国大纲则主要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至于通过学习哪些具体知识来达到这种要求,则由教师自行确定。中、英两国大纲在这一点上差异显著、对比分明,值得我们思考。

       陈玉露老师指出,科学教育重在培养科学素养。对于个人来说,有科学素养意味着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推测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上的科学文章,对日常面临的各种事物能提出有科学根据的见解。

       徐文婷老师谈到,课堂教学要尽量为孩子们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要对学生限制过死,使他们毫无选择的余地,否则,一旦离开校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就会无能为力。

       陈珊珊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源于美国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化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僵化和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并逐渐将日常的思维习惯转化为严密的、探索性的科学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程序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不以提出正确答案为满足,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非常规性问题,鼓励他们有步骤地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惟一的,而是开放性的,这是开拓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在激情的分享中大家都获益良多。老师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国际化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力求与国际接轨。国际部全体教师将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姚泽基老师主持会议

唐晓磊老师发言

贺潇未老师发言

陈珊珊老师发言

连琳老师发言

陈玉露老师发言

徐文婷老师发言

秦楠老师发言

何倩文老师发言

乔玉老师发言

陶力越老师发言

沃诚老师发言

王源老师发言

备案编号:苏ICP备10012540号 扬州 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82号
Copyright ShuRen School Of YangZhou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All Rights Reserved
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 邮政编码 :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