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教案一
  发布日期: 2016-11-28     

   

  第二课  融入民族文化

  课

  题 

  第二框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课时

  课型

  徐红卫

  第 课时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理解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应当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积极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3.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

  学

  分

  析

  重点难点: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教学难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情分析:面对文化的冲击,社会的开放性,现代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淡薄,因此,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法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事例感悟;运用辨析练习分析

  学法

  自主阅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时事播报:

  复习巩固上一课所学内容

  • 为什么关心社会发展?  为什么要亲近社会?

  • 怎样关心社会?   怎样亲近社会?

  • 为什么遵守社会公德? 你是怎样遵守社会公德的?

  • 我们青少年学生怎样自觉服务社会?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花了一点时间去简单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这节课我们讲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解决三大问题:认同、文化认同的涵义;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怎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自主学习:了解认同、文化认同的涵义; 

  阅读教材p23、24,结合课件思考:

  (1)“中国冠”包含怎样的文化内涵?

  列举事例说明我们情为祖国动。

  思考:此情、此景,你有何种感受? 

  当国家幸逢盛世的时候,全民共贺同庆;当祖国的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全民同仇敌忾。为什么会有如此共同的情感和行为?

  (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爱国情怀)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P23。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2.P26。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源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文化基础。

  3.P26中华文化是……精神支撑。 

  材料分析:材料:2013年中考英语考题有“扬州味”

  地方版英文教材 《美丽扬州》(汉英对照)教材内容囊括扬州印象、园林览胜、古迹寻踪、博物概览、美食品鉴、工艺品鉴等六个章节,其中不仅介绍了学生们熟知的扬州园林,还将扬州的传统工艺剪纸、玉雕等给予了详尽阐述,扬州的特色小吃也被收纳其中。

  A、这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B、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外来文化:

      日本动画,韩剧,洋快餐,交响乐,外来语,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乃至复活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洋节”成为追捧的对象,反而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被淡忘了。

  2、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探究:p27的内容。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对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材料:近期,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不断深入。日前,数名长期造谣传谣的“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

  讨论: 靠什么终结“网络大谣”的神话?

  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怎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28

  课件图片,2013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主题是“水生态、水文明与名城”。确定这个主题,主要目的是配合扬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的需要,就扬州的水资源开发、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建设,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同时,也是为大运河申遗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鼓劲加油,邀请沿运河城市进一步探讨申遗成功后的运河开发与利用。

  探究活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

  骄傲、自豪。我应为扬州运河申遗做些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仪,宣传扬州城市精神等;面对扬州目前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加入和关心她的发展趋势。既说明我们的亲近社会的意识在增强,也说明我们情为祖国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篇:教案二
下一篇:2016高三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