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应聘的硕士试讲。硕士没读过师范,不会上课,有点慌。因为学期结束,没有课文可上,就请硕士给学生讲一讲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整整一节课,学生似乎对这篇文章没有阅读兴趣,他们好像不理解教师为什么要他们看这篇文章。他们不断地调侃,甚至出言不逊。我很难过。我为朋霍费尔感到悲伤,为那位没讲好朋霍费尔的硕士而遗憾,我更为那些亵渎了朋霍费尔的青年而羞耻。同事们安慰我,说学生毕竟是学生。我对同事说,到了高中还不知道敬重崇高,学生是怎么回事?这个学校又是怎么回事?
朋霍费尔是德国著名的神学家,二战时参加地下组织,反对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曾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秘密活动,被捕后写下了《狱中书简》。当盟军逼近该集中营时,纳粹绞死了他。
我读《狱中书简》,想象年轻的朋霍费尔在牢狱中写作时,也许曾抬起头透过小窗,崇敬地仰望着那——小块星空的灿烂,我想象着他拖着被折磨得极其虚弱的躯体,在解放的炮声逼近时走向绞架,他的目光一定非常平静……那些盗火者,那些高擎着燃烧的心的人,那些走向流放地或绞刑架的殉道者,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纤绳,忍受苦痛与寂寞,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去,为着大众的觉醒和解放。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人类的历史将是多么昏暗和污浊!然而在一个自以为文明进步的社会,他们的牺牲却是那么容易被遗忘甚至被践踏!
到底为什么要读名著?是为了获得教养,为了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的站立着。近年为编新教材,一直在阅读。翻译家杨武能先生把他译的《黑塞说书》介绍给我。黑塞说,“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就是说,如果不懂得敬重知识,不懂得敬重思想,不懂得爱,只图功利,只是因为要作为一项任务,任何阅读都有可能是无聊的,毫无作用的。因而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大家都高喊人文教育,我就有这样一种担忧,担心又被当成幌子。教育界的老毛病,很像市井里巷的流行穿着,常常是一窝蜂地跟风,俗不可耐而自以为时尚。没有对昨天的理性反思,也没有对明天的科学预测,他只管摇身一变,毫无羞愧,你说什么,他就来什么,他就认为他有什么。许多当校长的,也只把人文阅读挂在嘴上,从他们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不爱读书的。
所以,当我看到学生漠然地面对朋霍费尔用血写下的思考时,我就想到了“没有敬重”“没有心的教养”的社会后果。
前不久,有位老人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我自认为比今天的青年幸福吗?很简单:我有过理想,有过信仰,这些支撑我度过了青年时代;而现在的青年,他虽然快乐却没有精神的支柱,不等到了我这个年纪,他们就会垮的。”曾有家长问,为什么语文一直排在第一位?为什么还要背诵古典诗词?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不理解。我觉得和他谈这个问题会很吃力,只好说:如果数理化学不好,那仅仅会落后,如果母语学不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如果在愚蠢和落后中间让你选一个,你选什么?
对不肯重视语文学习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我已经不再苦口婆心地劝诫了,因为阅读需要爱,需要敬重。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