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经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没有人传人迹象。
临床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 1~12天。临床表现类似登革热,但以下症状较为典型:
1.突发高热:突然起病,体温可达 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
2. 严重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等小关节,可伴有全身性肌痛,疼痛特别剧烈。
3.皮疹: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 2~5 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如何区分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两者都是通过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虽较少危及生命,但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
1.防病不放松
新学期仍要重视传染病防控。开学前一周,学生应居家开展健康自测,包括体温测量和相关症状观察。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或进行检测,若确诊感染应如实报告学校并延迟返校。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减少聚集活动。家庭环境要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非必要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防蚊防虫,避免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
2.科学防灭蚊(学校)
学校做好环境清理与积水管理。每日清扫校园,重点清理卫生死角及周边散在积水容器,垃圾及时清运。全面检查校园内花盆托盘、泡沫箱、拖布桶等各类容器,发现积水及时清理。室内区域需重点清理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空调冷却水等积水点,避免蚊虫孳生。对暂时无法清除的积水,可采取投放持效性久、效果好的灭蚊幼剂处理。定期开展蚊媒传染病健康教育,组织师生参与校园清积水活动,提升健康意识。
3.防蚊虫叮咬(学生)
倡导每个家庭每日抽出三分钟,检查并清除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的花盆托盘、闲置容器、水生植物容器、储水桶(加盖或纱网密封)等积水点。室内如有蚊虫滋扰,可使用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应做好个人防护,孩子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