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
国庆佳节之际,树人学校初一年级英特班以“浸润文化、传递红心”为核心,组织学生开展多元节日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亲情温暖与劳动乐趣,更将家国情怀厚植心间。
活动中,同学们走出课堂,积极融入社区与城市的国庆氛围,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宣讲等活动,在动手实践里体会劳动价值,在邻里互动中感受亲情般的温馨。同时,大家深度参与学校学工处发起的“踏红迹 传红心 颂祖国”主题活动,奔赴各地红色经典场所打卡,用镜头记录革命历史印记,珍贵的视频与照片不仅定格了节日记忆,更让红色基因在心中扎根。
作为本次活动的特色亮点,初一1班和12班的同学们身着整齐校服、手持鲜艳红旗,前往扬州标志性景点与建筑前,以“中英文双语讲扬州故事”的形式,既向过往游客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也充分发挥英特班语言优势,让中华文化通过双语表达焕发出新的活力。此次国庆活动,不仅是一次节日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家国教育课”,有效培养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10月2日
在革命纪念馆与古老街巷中,一群少年用镜头传递红色记忆与非遗魅力。通过中英双语镜头,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与工匠们的传承意识,在少年们流利的解说中跨越语言障碍,为“浸润文化、传递红心”这一主题注入了鲜明的国际视野和时代特色。
初一7班学生走进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用镜头记录这位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位于广陵区旌忠巷33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砖红窗小洋房,原为扬州私立平民初级中学旧址。学生们通过拍摄主题展厅,全面回顾了江上青从教书育人到抗日救亡的生平事迹。
与此同时,初一4班学生则将镜头对准了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专注记录这里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这条700米长的古巷,保留着隋唐时期的街巷肌理,是扬州古城文化的鲜活载体。
两个班级的英语视频拍摄活动,一条追寻红色记忆,一条记录非遗传承,共同构建了青少年用国际语言传播民族文化的完整图景。
10月3日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初一(9)班与(14)班的同学们分别走进院士广场、文昌阁及东关街,以实地探访的方式触摸历史温度、汲取精神力量,在研学中感受文化魅力,树立奋进信念。
初一(9)班的同学们在院士广场开启精神之旅。广场以“院士”为核心,三座浮雕墙镌刻院士足迹,1:1真人雕像还原院士风采,院士著述展馆陈列智慧成果。同学们沉浸式感受院士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份在各领域熠熠生辉的坚守,成为激励大家勇攀高峰的动力。
初一(14)班的学子则化身“扬州文化宣传员”,走进文昌阁与东关街。立于汶河路和文昌路十字街心的文昌阁,是明代魁星楼制式建筑,高约24米,三层三重檐覆盖筒瓦,八角三级砖木结构的底层四门通街,从最初祭祀文昌帝君演变为如今的历史文化名胜。而东起古运河畔、西至国庆路的东关街,以1122米长条板石路承载千年故事,它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既保留着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也曾是扬州水路交通要冲与商业、手工业、宗教文化中心。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景点风貌,在重温扬州厚重文脉中,筑牢文化自豪感。
两场研学虽目的地不同,却同样让树人学子在双节假期里收获满满,既传承了先辈精神,也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10月4日
国庆遇中秋,家国两团圆。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扬州树人学校初一年级英特班的同学没有止步于休闲游玩,而是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家乡文化探寻之旅。
初一15班的同学们主动避开人潮涌动的热门景区,将目的地锁定在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小东门桥。漫步街巷间,飘扬的“中国红”与古桥的斑驳石栏相映成趣,勾勒出传统与当下交融的画面。
学子们俯身触摸冰凉的石栏,指尖仿佛穿越时空,与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繁华对话;他们举起相机,精心将鲜红国旗、弧形桥拱与运河碧水定格同框,用这帧独特的画面,当作给祖国的“双节祝福”。“摸得到的石头,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有温度。”一位同学的感慨,道出了小众探访的独特。
初一11班的同学们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化身“家乡文化推荐官”,用镜头向全国人民展示扬州的多面魅力。
镜头扫过展陈,2500年邗沟开凿的印记、唐代鉴真从大明寺东渡传文明的壮举、清代盐商园林“甲天下”的雅致一一浮现,古运河与文昌阁的今貌,更让千年文脉有了鲜活延续。
学子们纷纷表示,这次双节之行让他们跳出课本,真正“走进”了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从触摸古桥的厚重,到镜头里的诗画风景,扬州的文化分量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能感知、能回味的真切体验。
这份对家乡的骄傲与认同,正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学子心中,也让他们更加坚定:要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用青春力量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0月5日
在10月国庆假期,扬州树人学校初一年级英特国庆特色活动中,南门街校区初一(6)班与初一(13)班的学生分赴扬州两处文化地标,以青春脚步丈量城市历史,用真挚情感唤醒文化记忆。
东关街上觅古今,非遗新韵少年传
初一(6)班学子走进千年东关街,在青石深巷中聆听历史回响。他们以镜头串联起街区的文化脉络:从漆扇工坊中流转的斑斓色彩,到淮扬菜馆里飘散的“舌尖雅趣”;从沿街非遗技艺的生动展示,到以流畅英语向世界介绍“扬州三把刀”的生活智慧。行经个园入口,竹影摇曳间,他们轻叩园林与古街相依的文化脉络,将盐园风华融入对东关街整体气质的解读中。整段探寻,既有对传统技艺的沉浸体验,也有跨文化表达的自信从容。
院士广场仰星斗,赤子情怀励青春
与此同时,初一(13)班的同学们身着整齐校服,手举鲜艳红旗,齐聚淮海路东侧的扬州院士广场。暖黄色墙体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小黄楼”静静伫立,这片看似寻常的街角,却承载着扬州最厚重的荣光。学生们在胡乔木、黄纬禄等四位院士铜像前肃立,感受他们面向母校扬州中学的深情守望;走进院士资料展馆,近400册著述、泛黄手迹与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八十余位扬州院士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这片土地,从古代人才辈出到现代院士云集,让学子们真切触摸到“家国为重”的担当精神。
古今对话,青春接力
两班学子的探寻,一古一今,相映成趣:6班在千年街园中挖掘扬州的文化深度,13班在院士广场上仰望扬州的精神高度。他们用镜头连接过去与未来,让非遗技艺与科学精神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树人学校“立德树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融入少年血脉,扬州这座千年名城,正等待新一代执笔续写辉煌。
10月6日
国庆假期,树人学校初一年级英特班的同学们以“行走研学”的方式致敬祖国,分别走进曹起溍故居与朱自清故居,在红色信仰与文化书香的碰撞中,开展了两场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国庆特色活动。
初一(10)班:踏红迹,传红心,中英双语诉忠诚
2025年10月2日,南门街校区初一(10)班的同学们走进东关街338号的曹起溍故居,以“踏红迹 传红心 颂祖国”为主题开启实践。大家化身“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用中英双语镜头记录红色足迹:在正厅“凭栏听鸟语 隔院送花香”的手书对联前驻足,感悟先辈宁静淡泊下的远大志向;在“危难显忠诚”“舍己为农工”等四大版块的生平陈列馆内沉浸式讲解,用熟练的双语表达传递烈士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革命气节,在缅怀中坚定理想信念。
初一(2)班:品文脉,讲故事,文人故居育情怀
同期,初一(2)班的同学们走进朱自清故居,开启一场浸润式文化之旅。大家不仅聆听朱自清先生的生平故事,更通过陈列的手稿、老照片等珍贵资料,近距离触摸《背影》《荷塘月色》背后的创作历程与人文境界。参观中,同学们重温文学记忆,对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愈发浓厚;他们还化身“扬州文化宣传员”,用生动话语讲述文人轶事与城市故事,用清晰镜头定格故居的建筑特色与人文细节,让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播中愈发鲜活。
从红色故居的信仰传承到文化故居的情怀培育,两场活动虽主题不同,却同样让树人学子在实践中汲取力量——既传承了革命先辈的赤胆忠魂,也厚植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根与魂,以青春之姿为祖国华诞献上最真挚的成长礼。
10月7日
国庆期间,扬州树人学校初一英特班以“踏红迹 传红心 颂祖国”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各班学子走进文化地标,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初一(8)班黄宇彤、周瑀汐、童玥橙、张蕊四位同学,走进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开启双语研学。她们不仅参观古代雕版藏品,梳理出雕版印刷从唐代肇始、宋代发展至清代兴盛的历史脉络,更在互动环节中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人的写样、刻版技艺,并在指导下参与刷印,亲身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辛劳,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扬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一(5)班学子则将目光投向家乡的生态与运河文化,走进三湾公园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漫步三湾公园,水清岸绿、飞鸟翔集的生态美景让同学们直观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这片“城市绿肺”也在他们心中播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当看到形似巨轮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时,同学们纷纷赞叹,馆内丰富的文物与现代化展示手段,让他们沉浸于大运河千年历史长卷,面对古老漕运工具,仿佛听见历史回响,深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两次实践活动均让学子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增长知识、为家乡的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自豪,更明确了新时代少年的责任,立志学好知识,未来为守护家乡绿水青山、传承民族灿烂文化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文化与生态家园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10月8日
国庆假期,扬州树人学校初一年级学子以“踏红迹 传红心 颂祖国”为主题,分赴史可法纪念馆与扬州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在红色精神感悟与传统文化探寻中,用双语展现青春担当。
史可法纪念馆:感悟忠勇,传承“红心”
初一(10)班董星仪、张云天、方译萱三位同学聚焦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用中英双语讲述其抗清事迹。他们结合馆内守城兵器、百姓支援粮袋等文物,回溯300多年前军民共守家国的热血过往;通过史可法“吾儿尚幼,当教之孝悌忠信”的绝笔信,深悟“忠义传家”的精神内核。三位同学表示,将以史公精神为指引,从课堂认真听讲、主动帮助同学等日常小事做起,扛起“红心”传承的责任。活动尾声,他们挥动国旗,用中英文共同送上祝福:“愿我们带着‘红心’的力量勇敢前行,愿扬州永远美丽,愿祖国永远强盛!”
扬州博物馆:探寻历史,浸润文化
初一英特班(3)班王诗涵、眭诚然、朱冠辰、袁陈曦、佘隽玫五位同学走进扬州博物馆,开启沉浸式研学之旅。他们细致参观馆内珍藏的古代文物,顺着文物脉络梳理扬州历史发展轨迹,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底蕴;参观结束后,五位同学化身“双语讲解员”,用中英双语分享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价值。
此次实践不仅让他们丰富了历史知识储备,更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扬州地方文化独有的韵味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