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活动是新教师成长的“助推器”,通过课堂观摩、观课议课、专题讲座、教科研实践等更新教育理念,补齐专业短板,促进新教师之间互学共进,为新教师成长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持续动力。扬州市直学校初中英语新教师工作坊领衔人常松老师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各类观课活动,并围绕活动主题对课堂表现、目标达成以及设计优化等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互学共研的方式,促进自己与同伴执教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发展。
以下是工作坊新教师10月14日参加工作坊第29次集中研修活动后的研修感悟。
第五学习小组 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黄文轩
10月14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在扬州树人学校举办的市直初中英语新教师工作坊第29次集中研修活动。本次研修,我观摩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学习了同为工作坊新教师许文静老师的磨课经验,聆听了两场关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法教学专家讲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八上U3 Reading1的课堂观摩令我印象深刻。许老师以Free talk引入,围绕课文设计了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活动,学生发言活跃,课堂氛围轻松。最惊艳我的地方在于课堂教学是以journey一词为脉络,将零散内容串起来,并以鱼骨图的形式板书呈现。教师以逻辑紧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引导,带领学生挖掘文章主题,深度学习语篇,指导实际生活,实现了文章的育人价值。观摩结束后,授课教师对磨课的经历进行了分享。我也切实地体会到了,一堂好课是如何在一次一次的磨课中诞生的,并学习了前辈的宝贵经验。
之后,余慧老师分享了她设计的语法课的课例,这也给了我很大启发。从阅读教材、课标到最后的课堂呈现,余老师一直在深入思考,例如为什么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谈论爱好的单元下教学。在课例展示中,余老师让我看到了新课标中的语法教学理论如何在单元主题语境中落地为具体的课堂活动。
最后,张伊娜教授总结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十大原则,在理论层面指导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其中“加强单元整体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尤其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语法教学不应脱离单元主题另设语境,而应深耕教材,体会教材编者的匠心,将教材资源吃透用透,引导学生在其熟悉的话题中感知和运用语法。
通过这次研修,我不仅收获了理论知识和前辈的宝贵经验,也更加明确了自身专业成长的方向。我将在语法教学中努力践行“形式——意义——使用”的三维语法观,在主题语境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我也会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从备课到实施,从反思到改进。
感谢市直初中英语新教师工作坊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在交流中启发,在反思中成长。
第六学习小组 扬州市翠岗中学 丁旭
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语法教学的几条规则。
1. 语法是“三维”的,而非孤立的规则
语法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融合语义和语用,形成“形式—意义—使用”三位一体的动态语法观。语法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框,而是在真实语境中表达意义的工具。
2. 语境不是点缀,而是语法的土壤
语法教学不能脱离主题和语境。我们应依托教材和单元整体,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法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教语法而生造情境。
3. 学生是探索者,而非接收器
教学应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思考,通过提问和追问激发他们的思维。语法规则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而非教师直接灌输。
4. 语用意识决定语法学习的深度
知道“用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语法教学要注重语用效果和语篇逻辑,让学生在表达时不仅正确,还得体、有效。
5. 教材是主线,资源宜精不宜多
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已有的语法资源,不盲目补充或自编内容。教材本身已具备系统性和语境连贯性,教师的任务是将其用透、用活。
6. 关联已知,建构知识网络
新语法知识要与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和能力相连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避免知识点的孤立教学。
7. 目标明确:懂用法、明缘由、会使用
语法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明白:what(是什么)、how(怎么用)、why(为什么这样用),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语法。
语法教学不是机械的规则传授,而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在真实语境中理解与运用语言形式的过程。教师应作为引导者、设计者,帮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语法、在思考中掌握语法、在交流中活用语法。
第七学习小组 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赵鑫茹
本次研修,我们观摩了许文静老师的一节示范课,认真聆听了余慧老师的讲座,学习了张伊娜教授高屋建瓴的教学设计理念。
我们年轻老师容易陷入“贪多求全”的备课误区,而许文静老师五次磨课每次聚焦一个具体痛点,逐个突破。这启示我们年轻老师:备课时先精准诊断课堂问题,再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许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从知识表层到思维深层再到价值迁移的进阶逻辑。我们意识到,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避免“标签化讲解”,而是像许老师那样用“问题链”“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富兰克林做了什么)到“为什么”(他为何终身学习)再到“怎么做”(我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精神),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同时,许老师在传记教学中强化“Introduction—Learning experiences—Greatness”的文体结构,还融入孔子名言实现跨文化对话。我们意识到,教学不能脱离“文体”这个载体,同时要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比如在英语传记课中融入“终身学习”的素养培养,让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课堂才会既有学科深度,又有育人温度。
余慧老师以英语老师的身份,结合音乐爱好,开篇弹钢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她的关注远超课本人物Daniel。课堂从“经常做的事(like to do)”切入,结合学生带来的模型、自制T恤等爱好展示,助力学生素养提升。“hobby as a mirror”环节,引导学生介绍喜欢、不喜欢的事及性格爱好;“hobby as a bridge”环节,通过“do you like sport?”等句型问答,让学生找有相同爱好的人、了解彼此,随后处理教材practice习题。整堂课以“形式-意义-运用”三维活动落实语法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法,更在活动中实现了育人目标,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许文静老师五次精准磨课,展现了优质课从雏形到精品的蜕变,让我深知教学需在迭代中精进;余慧以“形式-意义-运用”三维活动为纲,借音乐爱好导入,既扎实落实语法知识,又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素养。我们明白了教学需兼顾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为我们年轻老师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且实用的方向。
深耕语法教学沃土,在专业成长中逐光而行
第八学习小组 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王晴
今日有幸参与这场干货满满的教研工作坊活动。
首先,文津中学许文静老师的公开课展示与磨课反思分享,如同一部生动的“教师成长启示录”。她对课堂的精心雕琢,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语言的打磨,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对教学的敬畏与执着。而常教授等资深教师打破教育集团壁垒,毫无保留地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这份教育人的情怀与担当,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深刻体会到教研共同体的温暖与力量——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上,我们从不是孤军奋战。
接着,邗江区美琪学校副校长余慧老师关于“上好语法课”的分享,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语法教学的新大门。她对“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的深刻剖析,将新课标的理念具象化、生动化。在她的解读中,语法不再是枯燥的规则堆砌,而是“在语境中理解形式,于运用中感悟意义”的鲜活存在。余慧老师的语言艺术更是令人叹服,无论是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还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表达,都如潺潺流水,高雅且接地气。她的谦虚亲切、对分享的全心投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者对课堂的赤诚、对专业的深耕,这份魅力深深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最后,张伊娜教授对语法教学十大原则的阐释,在常教授的补充解读下,让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知。树立“‘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引导学生从语篇视角考量语言形式”等原则,与课标要求一脉相承,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理念、方法运用上的不足。
这场教研活动,是一次理念的革新,更是一次成长的鞭策。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将以各位前辈为榜样,把今日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语法教学中践行三维动态语法观,深耕教材、立足语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归纳中掌握语法规则,在语用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同时,也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教研,在前辈的引领与同伴的互助中,不断雕琢教学技艺,朝着“让语法教学灵动起来,让英语课堂生长起来”的目标坚定前行。